木易尧祺吧 关注:84贴子:508

→→★←←┃→→★←←┃→→朝代资料收集(宋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
以下开始


1楼2011-03-15 14:14回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118/21/193238_9309621.shtml
    历代官制简介


    2楼2011-03-15 16:34
    回复
      2025-05-23 23:08:42
      广告
      三省六部
      门下省:又称“左省”。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过,实际上有名无职。副长官是门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①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神宗改革官制时,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门下省专司审议,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中书省:又称“右省”。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副长官为中书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斋郎等年满复奏、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给赐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②。神宗改革官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门下和中书两省的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通称“两省官”③。门下省的起居郎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称“小两省官”。④。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等称“大两省官”⑤。北宋前期,大两省官员虽名为谏官,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职,并不得谏诤。     
      尚书省:又称“都省”。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书令从不委任。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或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左、右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     
      宋太祖时,设立流内铨(简称铨司)、委派“权判流内铨事”2员,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和拟定差遣等事。还设立三班院,委派“知三班院事”或“勾当三班院”,员数不定,负责对东西头供奉官等武臣的考课和拟定差遣等事①。太宗时,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总称磨勘院,负责对京朝官和选人进行考核。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②。太宗时还设置“京朝官差遣院”,负责对少卿监以下京朝官注拟差遣。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也并入审官院。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置审官西院,主管武臣阁门祗候以上到诸司使等的磨勘、注拟差遣等事。又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主管文臣京朝官以下考核功过、叙其爵秩、注拟差遣等事。两院各派知院、同知院各1员、主簿2员。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为全面改革官制措施之一,是铨注之法全归吏部,撤销审官东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左选、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据《宋史·职官三》载,从此以后,以上文、武官员的选试、注拟、责任、升迁、叙复、荫补、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勋、赏罚、殿最的制度,都归吏部掌管。吏部的长官为吏部尚书,设一员,副长官为吏部侍郎,其下有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分管尚书左、右选和侍郎左、右选。此外,还有司封、司勋、考功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两员,官告院主管官一员等。     
      


      3楼2011-03-15 16:55
      回复
        翰林学士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唐代有翰林学士、   宋代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问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资权,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知制诰。承旨不常设,其他学士也无定员。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通考·职官考八》云:“其为翰林学士者,职始显贵,可以比肩台长,举武政路矣!”其他官员入院而未授学士,即称“直院学士”。如果学士缺员,由其他官员暂行院中文书,则称“学士院权直”或“翰林权直”。《宋史·职官志二》云:“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冠有翰林名号,而不属于学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说书”。神宗后屡有变化,称为经筵官,一般为他官的兼职。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两制”。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虽不再另任他职,但仍带知制诰。遇缺,则以侍中、给事中、中书舍人等兼直学士院。南宋时,有以尚书兼权翰林学士,而不带知制诰的。
        馆阁学士
             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明清制度,进士一部份因考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称为馆阁之选,就是由此而来的。但宋代后期的直秘阁,是其他官员的兼衔,名为贴职,并不被看重。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6说: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
        殿学士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职官考八》说:     
        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     
        可见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作为高官、宠臣的荣称,一般官员是不可能“荣任”的。
        


        8楼2011-03-15 16:57
        回复
          兵制
               宋代的兵制非常复杂,有禁军、厢军、乡兵、蕃兵之分。维护宋代封建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禁军。保卫京城、戍守边境、对外作战,主要是依靠禁军。禁军原来是皇帝的卫兵。禁军的名称始于唐代,当时数量很少。五代的皇帝许多是由节度使爬上来的。他们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后,往往把他们原来统率的军队调到中央当禁军,作为自己的亲兵。后梁朱温时,已经有“侍卫亲军”的名号。到了后汉,侍卫亲军的统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就握有很大的权力。后周柴荣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除了保留侍卫亲军以外,又下令各地选募壮士到开封,由当时任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挑选武艺高强的编为殿前诸班,也作为禁军,而且比侍卫亲军更见信用。宋代在首都设殿前司,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其职掌据《宋史·职官志六》说:“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此外又设环卫官,共十六卫(如左右卫、左右金吾卫等),各卫有上将军、大将军等官。     
          厢军、乡兵和蕃兵都是地方部队,一般不离开本地,乡兵主要是河北、河东(山西)、陕西等地为防御辽和党项而设的;蕃兵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召募。这两种军队数量不多,力量分散。厢军遍布各地,数量很大,但是不进行军事训练,没有什么战斗力,主要供地方上役使,实际上是一种役兵。
          


          10楼2011-03-15 17:01
          回复





            


            12楼2011-03-15 17:10
            回复
              宋代武官官职及品级
              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正二品 1
              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
              正四品的诸位大将军
              殿前副都指挥使为正四品、
              从四品的诸卫将军
              通侍大夫 内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宫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协忠大夫 并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从五品 7
              中卫大夫 引进使 从五品 8
              翊卫大夫 从五品 9
              亲卫大夫 从五品 10
              中缺
              拱卫大夫 并政和增置。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东上合门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合门使 正六品 14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协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并政和增置。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卫郎 引进副使 正七品 21
              翊卫郎 正七品 22
              中缺
              拱卫郎 并政和增置。 从七品 24
              左武郎 东上合门副使 从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合门副使 从七品 26
              武功大夫 皇城使 从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 从七品 28
              武显大夫 左藏库、东西作坊使 从七品 29
              武节大夫 庄宅、六宅、文思使 从七品 30
              武略大夫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 从七品 31
              武经大夫 西京左藏库使 从七品 32
              武义大夫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 礼宾使 从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备库使 从七品 34
              武功郎 皇城副使 从七品 35
              武德郎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 从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从七品 37
              武节郎 庄宅、六宅、文思副使 从七品 38
              武略郎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副使 从七品 39
              武经郎 西京左藏库副使 从七品 40
              武义郎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 从七品 41
              武郎翼 供备库副使 从七品 42
              敦武郎 内殿承制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内殿崇班 正八品 44
              从义郎 东头供奉官 从八品 45
              秉义郎 西头供奉官 从八品 46
              忠训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义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节郎 三班奉职 从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职 从九品 52
              下班祗应 殿侍 无品
              


              IP属地:广东13楼2011-03-15 17:54
              回复
                后妃制度及品级同唐代后妃


                IP属地:广东15楼2011-03-15 17:59
                回复
                  2025-05-23 23:02:42
                  广告
                  宋朝官印制度-构成
                       宋代官印是由宝、印、记三部分构成的。帝、后及太子印称“宝”,各级军事、行政机构印称“印”,其属吏及诸军将校印称“记”、“朱记”。
                  御宝的管理  
                      北宋长期都是由“门下省主乘舆八宝”,后在宋徽宗崇宁五年,尚书省“请置符宝郎四员,隶门下省,二员以中人充,掌宝于禁中。……内符宝郎奉宝出以授外符宝郎,外符宝郎从宝行于禁卫之内,朝则分进于御坐之前”。内外四位符宝郎,相互内外,互为牵制,以加强御宝出纳使用的监督与管理。高宗绍兴十六年又重新制作了八宝,藏之于御府,由入内内侍省掌管。
                      其四,复杂的钤印方法
                      宋代不仅有严密的官印管理制度,在钤印时,也有许多复杂的规定和惯例要遵循,有时连内行人也搞不明白。大中祥符五年,真宗皇帝在阅览河西节度使、许州知州石普的奏状时,发现石普用的是许州观察使印,不解其意,经宰相王旦的详细解释,才弄清了其中的缘由。
                       宋代的钤印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是皇帝的用宝制度,其八宝中“镇国宝、受命宝不常用,惟封禅则用之;皇帝之宝,答邻国书则用之;皇帝行宝,降御札则用之;皇帝信宝,赐邻国书及物则用之;天子之宝,答外国书则用之;天子行宝,封册则用之;天子信宝,举大兵则用之”。具体到用宝程序,也有明确规定,“应合用宝,外符宝郎具奏,请内符宝郎御前请宝,印讫,付外符宝郎承受”。一般的官司印,钤印时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上文提及的石普,他一人持有节度使、观察使和知许州三印。“节度使在本镇,兵仗则节度判官、掌书记、推官书状,用节度印;田赋则观察判官、支使、推官书状,用观察印;符刺属县,则本使判书,用州印。……石普独书奏章,当用河西节度使印。”如此复杂,难怪连皇帝老子也弄不清楚了。
                       但是,若是两个衙门共同办理一件事务时,反而较为简单,行文时只钤用级别较高衙门的官印。如《宋史•职官志》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院在中书之北,印有‘东院’、‘西院’之文,共为一院,但行东院印。”在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独掌军机大事,中书不得参与。“庆历中,二边用兵,知制诰富弼建言,边事系国安危,不当专委枢密。仁宗以为然,即诏中书同议。”此即是上文东、西院“共为一院”之意,实际上是中书与枢密院共同商议,处理军国大事。如果两院共同签署文件时,只钤用中书印而不用枢密院印。与此大致相同的是宣徽院有南院、北院之分。“南院资望比北院颇优,然皆通掌,止用南院印……”
                  


                  IP属地:广东16楼2011-03-15 18:07
                  回复
                    宋代科举制度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IP属地:广东17楼2011-03-15 18:11
                    回复
                      南宋妇女的服饰打扮
                      南宋以临安(杭州市)为行都,经济富庶,市场繁荣,人口日以蕃盛,临安城区人口从北宁末年(1119年)约10万口,到咸淳间(1265-1247年)发展至70多口虽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在这如许繁盛的人口之中,妇女人数的诚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当时临安城里的妇女们穿什么服装?梳什么发式?如何装饰打扮?这个问题在宁史或杭州地方史志中记载甚少。但是我们从宋人笔记和话本小说中,还能觅见片语只言,透过字里行间仍能见端倪。
                      下面就临安妇女的服饰、发式和缠足等三个方面,作一探索。
                      ⊙服式
                      一个历史时期的男女服式,往往与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紧密关联,在南宋都城临安,尤其在宋金和议之后,社会安定,都市经济日趋繁荣;讲吃穿、图逸乐的奢靡之风,不但在王孙贵族和士大夫的上层社会滋蔓,而且也波及中下层士庶;遭到加上临安的丝绸业和织布业的发达,这对妇女服饰的影响很大。绍兴以后,南宋妇女服装不再是沿袭北宋旧制以宽长为主的款式,又不完全因循宣和服装改革以后的"不旋衿纽,束身短制"的妇女便服,而是进入了以长裙短衫为主体的多种形制的时代。
                      临安妇女不论贵贱,一律系长裙,宋史卷65记载:"理宗朝宫妃系前后掩裙而长地,名'赶上裙'"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有"裙拖六幅汀江水"之句,妇女穿长裙,这在宋代话本小说里更是屡见不鲜。裙的用料,按质分,主要有布、纱、罗、绸等品种,用得最多的是罗,故罗裙的统称。至于裙的款式和色彩,更是多种多样,如细布麻裙、多幅罗裙、黄罗银泥裙、大红纱裙等,还有一种属于短制的旋裙,"前后开胯,以便乘驴。"据说这种裙,开始只是妓女穿着,而后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妇女上身衣服,一般统称"衫儿"或"衫子",虽不束身,但系短制,有罗衫、绸衫、绢之前、布衫等,比较高级的是短金衫儿。浒服色以青、红、白、粉为主色,配以各种明暗花纹。有少数妇女,还在腰间配上一条绣花裹肚(围裙),更显俏丽。
                         "上著织金短衫儿,下穿黄罗银泥长裙,系一条乡花裹肚儿",这大概就是当时临安妇女的时样服式了。
                      ⊙头饰
                      临安妇女一般都梳髻,也就是将头发盘上头顶挽髻,犹如一朵彩云,故名云髻,好所谓"髻挽巫山一段云。"在面颊两旁的鬓发上,撑起金凤,而一般寻常人家的妇女,买不起金凤,就用五色纸剪制衬发。
                      《清波杂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皇祜初,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过七寸,广毋得逾尺,以角为之。先是宫中尚白角冠,人争效之,号'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三尺者。等车檐,皆侧身而入。琉长亦渝尺,议者以为服妖,乃禁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这里说的是北宋汴京的妇女服冠情况,这种宫冠,非礼不用,可见不是一般妇女服冠的发式,何况以后就禁止了。南宋时期的一般临安妇女,自然更是不冠了。
                      南宋临安妇女对于头饰是相当讲究的,每个妇女都坠挂耳环;由于梳髻,钗儿也成了每个妇女必不可少的饰物,除了这两项基本头饰之外,还有玉簪、金钏、珠钿等饰物,这些首饰有金、银、铜等金属制品,也有玉石制品,花式品种之多,无与伦比:仅钗一项,就有话头、素式、连二、连三、短钗等款式。当时妇女的头饰是以多为美的,所谓"金银珠翠插满头。"平时妇女们喜爱在头上插鲜花,栀子花被视为珍品。每逢元宵灯节,妇女头上还插着雪柳、玉梅、闹娥、蝉、蜂、蝶、灯毪儿等等,这些饰物都是用丝织物或桑皮纸制成的手工艺品,是元宵赏灯应景之物。当时诗人刘邦彦在《上元五夜观灯》诗中说:"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钿。"当时妇女头上饰物之多,可以想见。
                      ⊙缠足
                      南宋临安的妇女,大都是缠足的,她们把形同玉笋一般的小脚用长绢包裹起来,套上锦袜,穿上绣花鞋子,有的在鞋头上还扎着彩色绒球,叫"凤头",故有"凤头绣鞋"之称。
                      我国的缠足始于何时?无确切资料记载,据说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窨娘以帛绕脚,令纤小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难就是妇女缠足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满足统治者们荒淫取乐的需要。而这种陋习在何时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使中国妇女深受其害的呢?宋车若水《脚气集》记载:"妇女缠脚,不知起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来,不知何用?"北宋时,妇女缠足虽已开始,但还没有盛行,尤其是南方妇女,大抵不缠足。可是在宋室南渡之后,把所谓的"瘦金莲方"从北方传入临安,缠足之风边日渐盛行起来。当时行都上层阶级生活奢华,纵欲荒淫,一般人家的女子为了生计,以能当士大夫豪门朱户的侍女、婢妾为荣,于是投其所好,把足缠裹起来,走起路来婀娜多姿,所谓"莲步轻移,如花枝招展"了。
                      临安妇女讲究服饰打扮,虽蓬门贫女,亦有一两件锦衣罗裙或几样头饰。"两浙妇人皆事服饰口腹,而耻营生。"庄绰在《鸡肋篇》中的记述,正是临安妇女服饰浮华的真实写照。
                      


                      IP属地:广东19楼2011-03-15 18:15
                      回复
                        宋代行政区域





                        


                        IP属地:广东34楼2011-03-15 19:41
                        回复
                          宋代地方官制简表


                          


                          IP属地:广东35楼2011-03-15 19:48
                          回复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IP属地:广东41楼2011-04-15 02:35
                            回复
                              2025-05-23 22:56:42
                              广告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IP属地:广东42楼2011-04-15 0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