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吧 关注:83,351贴子:791,689
  • 9回复贴,共1

【阅读】帝王陵墓十二大陪葬宝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1楼2011-03-10 20:46回复
    帝王陵墓内有千奇百怪的陪葬品,除了金银财宝之外,还有一些陪葬品也是价值连城。可能当初的墓葬主人没有想到随他入墓的物品有多大价值,但是对于后人来说,这是了解当时历史状况的重要依据。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重要的商周历史的重要依据;例如,碑刻、字画、瓷器、陶器,这上面附录的文字,随时都可能透露出重要的信息。前段时间河南安阳出土的“曹操墓”,其判断依据之一就是墓内石牌上面的“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铭文(这一观点目前遭受质疑,本文对此不做评价)。当然还有一些陪葬品为我们所不齿,鲜明的例子就是用活人陪葬,这应该算最为昂贵的陪葬品。


    2楼2011-03-10 20:47
    回复
      2025-07-14 20:37:04
      广告
      越玉勾践剑虽然已深埋于地下两千三百多年了,但至今仍然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二十余层纸一划而破,因而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可见《战国策·赵策》所记“夫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医”决非杜撰;《越绝书·宝剑篇》也曾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剑的评论:
           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瓤,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好犹不能得一物。
           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声价之重自不待言。
           “越王勾践剑”如此珍奇,可与其相媲美的则是“吴王夫差矛”。夫差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马山的一座楚国贵族的墓葬中出土。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长达29.5厘米,器身遍饰菱形几何花纹,锋刃锐利,下部镌有两行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   
           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被人们称誉为我国古代兵器中的“双璧”。而两者都出土在楚墓,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对此,有些考古学家和史学家认为这是礼赠和赏赐的缘故。由于吴越出宝剑,故在吴、越两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勾践剑与夫差矛作为贵重的礼物而送到了楚国。
           但是,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是出于战争和掠夺的原因。在历史上,战争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而吴戈越剑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或者战后的战利品,也随着战争来到当时的楚国。
           还有人认为,历史上楚越曾有姻亲,楚惠王之母系越王勾践之女,所以作为陪嫁,勾践剑留在了楚。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性,比如,通过民间而流失到楚国,毕竟当时国家的疆域是非常小的。
           历史早已远去,关于勾践剑和夫差矛的“相逢”,仍然有待于考古学家的进一步探索与考证。


      6楼2011-03-10 20:53
      回复
        陪葬宝物五:陶器
             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如何烧制
             
             在远古时代,陶器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也是这一时期陪葬的必需品。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来,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从远古墓葬中发掘的大量陶器来看,其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外,在秦汉时期的墓葬中,还会经常发现陶俑的存在。这些陶俑形象逼真传神,大多是仿真人、真马制成的。在这当中,秦兵马俑坑便是典型的代表。它大约由八千件陶俑、陶马组成,形态各异,个性十足。从个体比例来看,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体结构的一般规律。可见,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古人所总结的关于人体比例搭配的规律,比如“行七坐五盘三半”、“三拳一肘”、“头脚一样大”,等等。
             秦俑的烧制工艺精致、准确、科学。在烧制技艺方面,秦俑模塑结合,以塑为主。具体地说,就是俑的脚、腿部分,用堆塑法制成;躯干部分,用泥条盘筑法成型;衣服和铠甲,用贴、捏、刻等手法做成。其中,俑的头部制作是最为复杂的:第一,用粘贴的手段,将俑的头后部塑成;第二,用粘贴手段将耳朵、头发、发髻等部分贴刻而成;第三,运用刻的手段,将五官和胡须刻画出来。当然,这些仅仅是秦人在制作陶俑时的基础工艺。
             当分件制作完成以后,秦俑的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关键。高大、厚重的秦俑,如果制成后站不稳,那怎么办?秦朝工匠们发明了脚踏板。脚踏板是秦俑组合的基础,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稳定的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体美感。组合工艺的第二个手段,就是用泥钉将手和胳膊套合、固定起来。这一工艺必须在泥质未干的状态下完成,如果时间把握不好,很难将手和胳膊套合而成。
             泥俑制好后,经过一系列的打磨,就可以入窑烧制了。秦人制俑大多选用优质的细黄土,再加上少许的石英砂。这样烧出来的俑,不但泥质细腻,而且色泽纯正。秦朝工匠们在秦俑出窑之后,均以不同颜色涂之,而在着色程序上,一般是按先涂生漆,接着敷白,然后平涂彩绘的步骤进行。尽管现在已经看不到色彩的全部,但从目前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所残留的色彩来看,两千年以前的秦俑在调色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假如没有人为的损坏,俑坑不是用木头做梁,防氧化技术再高超一点的话,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更加令人激动的场面——身穿迷彩服的威武之师,踏着整齐的步伐挺进古老的战场。


        8楼2011-03-10 20:54
        回复
          陪葬宝物六:玉器
               金缕玉衣有何特别的功能
               
               先秦时期,玉器是权力、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只有权贵人物如族长、巫师等,才有资格佩戴各式的玉器。而这些人死后,往往把这些生前所佩戴的饰物带入坟墓。
               随葬的玉器也被称为玉冥器。真正意义上的玉冥器是出现在周至汉这一段历史时期。当时的人们相信,以玉器堵塞死者的各个窍穴,就能阻止真神出窍,防止元阳外泄,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的玉窍塞、玉璧板,等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州南越玉墓出土的大批玉冥器,这些玉器是专门为死者特制的,比如,玉冥器所用的玉块或玉琮往往多切一刀,以示与实用之物相区别。
               而自汉以后,厚葬之风渐渐收敛,故而专门用于殓葬的玉器也渐为少见,而大多的墓葬则以死者生前所用的实用器物陪葬了。
               通常,专用的玉冥器有各种玉窍塞,如口含的玉、蝉、玉耳塞、玉眼盖等。此外,还有死者手中所握之玉猪,背后及胸前所垫盖的玉璧板等。
               那么,玉冥器为何常常要被做成蝉、猪等动物的形状呢?古人认为,蝉是从地下爬出来的,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故而,蝉被认为可以重生,所以玉蝉一般含在嘴里。而猪则代表了农耕文化的金钱,而玉又价格不菲,所以古人经常用它来陪葬
          在所有的出土玉器中,最为奢华的当属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所出土的金缕玉衣了。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和1100克金丝编缀而成。玉片的大小和形状,根据人体各个部位设计而成,绝大多数呈长方形和方形,特殊部位则采用长条四边形、多边形、梯形和各种三角形。玉片一般长4.5厘米、宽3.5厘米、厚0.2~0.35厘米,表面磨光,四角有小孔,用以穿缀金丝。金丝则一般长4~5厘米、直径0.035~0.05厘米,含金量为96%。整个玉衣分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各个部位周缘用织物或铁条锁边,加固成型。这是能考证出准确年代最早的(公元前113年),也是考古发现最完整的玉衣。当然,除了金缕玉衣,还有几件陪葬品:玉蝉、玉猪和9个门塞。
               此外,刘胜之妻窦绾墓中也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系窦绾殓服,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和700克金丝编缀而成。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因此,有着非常严格的工艺要求。汉代还专门设立了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技艺高超的工匠在这里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虽然当时的皇室贵族奢望自己的尸骨不坏,也迷信“玉能寒尸”,并且为了使尸体不朽,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还使用九窍器来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也早已化作了一捧泥土,所剩下的也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玉衣了。


          9楼2011-03-10 20:55
          回复
            陪葬宝物九:石器
                 茂陵陪葬石刻隐含的秘密
                 
                 石头值几个钱呢?用它作为陪葬品不丢人吗?但是,陪葬的石器不单单是石头,实际上还是一种精致的艺术。此外,一些陪葬品中的石器用料考究,有的是上好的花石、大理石、汉白玉石、昆仑玉石、蓝田玉石,所以宝贵程度相当高。在随葬的石刻艺术品当中,唐太宗昭陵六骏的石刻就是非常珍贵的陪葬宝物。当然,石器不仅会陪葬在墓主人的墓穴中,更多的还会在墓葬的外面,作为死者的陪护。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汉武帝茂陵的石刻秘密。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于长安五祚宫,入殡未央宫前殿。史载,梓棺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以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有诗说:“武帝遗寝峙荒墟,名将佳人左右扶”,而人们现在在茂陵发现了13座陪葬墓,除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外,其余陪葬墓均在茂陵以东。文献记载,陪葬茂陵的有公孙弘、上官安、上官桀、敬夫人、李延年等,其中能确定名位的有: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和霍光墓、
            而在这当中,石刻最多的茂陵陪葬墓便是霍去病墓。当时,霍去病去世以后,武帝为纪念他的赫赫战功,特在茂陵旁修建了一座象征祁连山的墓冢,境界逼真,墓上还有各种巨型石刻群,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瞻仰。想当年,鲁迅曾到茂陵参观过,并留下了“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高度评价;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视察茂陵时曾强调指出:“霍去病墓石刻是国粹。”
                 现在,他的冢前还留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霍去病墓”石碑一通。此外,他的封土上还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等14件。其中“马踏匈奴”石雕高1.68米,长1.90米,历来被公认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杰作。它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了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揭示出了正义力量不可摧毁的主题。在此基础上,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似乎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从画面上看,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作狼狈挣扎状,蓬松零乱的须发,更显得惊慌失措,声嘶力竭,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这显然是用以歌颂霍去病将军的业绩,以昭示出来犯者的下场。其表现技法是运用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综合方式,使作品显得更为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得也相当大胆而且巧妙,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概括性。
                 总之,霍去病墓前的这组大型石雕作品,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它们都是用巨石,按其自然形状顺势雕琢而成的。其刀法含蓄有力,刻工流畅,线条清晰,寓意深刻。有的注意形式,有的突出表象,有形有态,生动活泼,是难得的西汉石雕珍品、


            12楼2011-03-10 20:58
            回复
              陪葬宝物十:字画
                   《兰亭序》是否被陪葬进了昭陵
                   
                   在历史上,字画也是非常重要的陪葬宝物。由于我国古代书法艺术辉煌灿烂,书法家们曾留下了大量的宝贵佳作,因而收藏书法也是古代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平民百姓、下里巴人的普遍爱好。有些收藏者由于爱好书法,所以希望死后这些作品也能够长伴自己左右。因而,把书法作品作为陪葬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这当中,最有名的便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据说它陪葬在了唐太宗的昭陵之中。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尚有颇多曲折。     
                   唐人记兰亭之事有两种版本。
                   《隋唐嘉话》记《兰亭》帖留传经过: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一说欧阳询)就越州求得之,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但是,北宋李昉主编的《太平广记》所收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却大有不同。何文称,王羲之自重《兰亭》,“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智永“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付弟子辩才。”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与辩才诗酒书文交往,得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乃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便葬入了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两个版本的故事情节虽异,但是《兰亭》真迹埋入昭陵的说法,却无二致。不过,此事的论断并非铁板一块,其后又有余波出现。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
                   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盗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了。然而,此后《兰亭》真迹的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成为谜中之谜了。
                   另外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能是陪葬在唐高宗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但由于乾陵尚未发掘,所以一直无法得到证明。


              13楼2011-03-10 20:59
              回复
                陪葬宝物十一:瓷器
                     唐三彩碎片竟然装了11筐
                     
                     瓷器作为陪葬宝物,可谓历史悠久,而且也是陪葬的必陪物品。著名的瓷器有唐朝的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宋朝时候有著名的哥窑的冰裂纹瓷器;明朝有景德镇的青花瓷。其中,唐三彩更是享誉世界,然而它们却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
                作为有名的瓷器,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实际上,唐三彩的生产至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一大批唐代墓葬,发现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生动情景。
                     另外,1997年3月,西安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买卖“唐三彩”的案件,起获11竹筐,近400公斤的三彩瓷片。这11竹筐数以千计的三彩瓷片,均为质量很高的白胎黏瓷,成分纯正无瑕,而且凝结力、耐损力极强。于是,专家们就外部彩釉作了初步的甄别鉴定,认为其颜色调配绝非一般民间艺工所能操作,系唐代皇室的专门御工御窑、能工巧匠手下之品,其色泽、其匀度、耐蚀耐损的程度,都充分显示了唐代高超的技艺水平。
                     那么,这些代表唐代最高陶瓷工艺水平的三彩物件,到底是出自哪一座帝王皇室的陵墓呢?根据盗墓者的交代,他们所挖的古墓处于宫里乡的8号古墓附近。


                14楼2011-03-10 21:00
                回复
                  2025-07-14 20:31:04
                  广告


                  16楼2011-03-10 21:15
                  回复
                    顶……帝王总是奢侈,即便是死了也是……


                    IP属地:山东18楼2011-03-12 0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