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70贴子:659,297
  • 7回复贴,共1

明代后期中国的文艺复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


IP属地:上海1楼2011-03-07 22:19回复
       一、新思潮的源起
    当西方人开始怀疑和动摇神的权威时,中国的文化巨子们也向传统发起了挑战。
    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已步入封建社会末世,一些有眼光的知识分子逐渐觉醒,他们模糊地意识到大厦之将倾,历史正处在转折关头,陈旧的伦理道德观念及现存秩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觉醒者开始对旧的文化传统进行清算,他们由对现实的不满,进而转向对千百年来维系人心的“道”加以否定。这样,明代中叶以后思想文化领域里就生成了三种进步的思潮。
    首先是泰州学派的异端思想。泰州学派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王艮、何心隐和李贽为其代表。他们从王守仁的“心学”对道的抽象阐释中,逐渐发现其现实内容,进而揭示了现实存在的不合理,于是“心学”中出现了反道学的思想。首先,它否定了道学所捏造的人性先天差别,从而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荒谬性。这种包含平等意识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市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次,它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驳斥了道学的禁欲主义。第三,它否定了儒家经传的权威性,提倡大胆怀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具有思想解放的积极意义。
    


    IP属地:上海3楼2011-03-07 22:19
    回复
      2025-07-03 23:50:49
      广告
      另外,明代后期由于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和中国传统科学知识及生产实践的积累,产生了一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他们抱着忧国忧民的感情,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其杰出代表有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等。特别是徐光启,他曾直接从西方传教士那里接触过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他们在医学、天文、历算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发现和创造,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他们在研究著述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成为明代后期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
      明代中叶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在这种适宜的气候土壤中展开的。它所具有的启蒙色彩,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社会意识在文艺中的反映。
      


      IP属地:上海4楼2011-03-07 22:24
      回复
        二、明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纵观明代文学的历史,可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截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明初到明中叶的一百多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而文学创作则成就甚微。传统的诗文创作走向了衰落,除了元明之际出现了宋濂、刘基、高启这样几位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外,此后百余年,文坛都很暗淡。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戏曲和小说也同样步入了低谷。元明之际长篇章回小说形成伊始就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巨著,但此后很长时期却毫无建树;从元末走向衰落的杂剧到了明代更趋式微,一度沦为宫廷文人的案头游戏;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在明代前期则成为士大夫文人卖弄学问、炫耀文彩、甚至注解理学的工具,创作上形成了以骈丽派为主导的逆流。
        明代中叶以后,在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文坛上兴起了一股革新的思潮,寻回文学的生命、清算假文学成为这一思潮的核心。它彻底改变了明代沉寂的文坛,使各种文体创作都进入了一个活跃的、充满纷争与变革的新时代,从传统的诗文到小说戏曲乃至民歌、散曲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并且文学理论的探讨也因流派的纷争而出现了多家争鸣的形势。
        


        IP属地:上海5楼2011-03-07 22:24
        回复
          这次文学革新运动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前后七子和他们所提倡的复古运动。明代前期,诗文创作一直笼罩在台阁体的迷雾中,应制、应酬及赋闲的游戏之作充斥文坛,创作毫无生气,文学背离了“缘情而发”的真正意义。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打出了复古的旗号,拉开了诗文革新运动的序幕。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号召人们向古代的文学典范学习,以寻回真正的文学。他们首先向台阁体和八股文发起了攻击,并且对与之一体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
          虽然他们的创作论失之极端,创作上倾向于拟古,学到的多是古人的躯壳而非精神,但他们发起这场运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的优秀文学典范——秦汉散文和唐诗,并呼吁时人向这些有生命的文学形式学习,寻回文学的灵魂,从而由台阁体诗和时文的歧路上回头。因此,前后七子的真正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们那些拟古的作品,而在于他们顺时而动,引导人们对文学的真正意义进行思索,并打破了文坛的沉闷空气,从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他们借助于复古的旗号,正跟欧洲的文艺家借复兴古希腊文化之名而行文艺革新之实一样,目的并不是让人们回到过去的时代,而是借古人的旗号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使他们的行动更具有影响力。前后七子的努力,基本上结束了台阁体独占诗文统治地位的局面,虽然他们的创作并不足取,但他们借复古的旗号来提倡“真文学”的行动,已经揭开了明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序幕,也显示了明代的文学创作积极寻求时代特色的一种努力,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嘉靖年间,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反对派,他们标榜学习唐宋古文,号称唐宋派。从表面看,他们与前后七子观点相左、派系对立,实质上在借复古的旗号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区别。他们也属于文学革新思潮的一部分,只是他们对文学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前后七子只是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文学,应该学习什么,而唐宋派则进一步阐述了真文学产生的原因,提出“文学工拙在心源”之说,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有真情实感与独到见解,即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二)。唐宋派不仅在创作理论上有新创见,而且他们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其理论主张,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归有光的散文,感情真挚,朴实亲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序》)。唐宋派的散文,实际上是明代后期诗文革新运动在创作上所取得的第一批成果,也是明代文学开创时代特色所迈出的第一步。
          


          IP属地:上海6楼2011-03-07 22:25
          回复
            继唐宋派而活跃于文坛的是万历年间出现的公安派和竟陵派,当复古的旗帜被前后七子高高举起时,这面旗帮助他们战胜了台阁体和时文所造成的文学逆流,而这面旗帜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就应及时收起,否则终将成为新思潮的批判对象。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兴起,正是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义运动的结果。公安派明确主张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文学,不必贵古贱今。这从理论上阐明了应该彻底摆脱古人的束缚,创造出自己的时代文学。袁宏道在《小修诗叙》中更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实际上就是不再依傍古人,而要“从自己胸臆流出”(同上),进而肯定了民歌“任情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衰乐嗜好情欲”的特点。由于三袁曾直接受到李贽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文学主张很多是对“童心说”的进一步阐释,反对理学正统思想的色彩更鲜明了。公安派的创作多无陈规,个性自然流露,语言不假雕饰,直到近代,仍是启蒙主义文学的有力影响者。
            竟陵派也主张“独抒性灵”,其基本观点与公安派相似,不过他们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有些矫枉过正。
            在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下,晚明的小品文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小品文自由灵活,不拘一格,这种形式本身就是文学革新的产物,是“独抒性灵”的结果。袁宏道、张岱等是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晚明小品文的优秀篇章具有与诗经、楚辞相似的品格。它的出现,实在是明中叶以来几代人努力探索的结果。
            总之,从前后七子、唐宋派,到公安派、竟陵派,可以看出明代后期诗文界的激烈争鸣,也能看出明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清晰轨迹。这场从提倡复古开始,最后发展到自创一格的文学革新运动,体现了文学对自然真情的呼唤,因此,它实质上是明代后期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诗文革新运动开展的同时,明代后期的戏曲小说界也兴起了革新的思潮。戏曲和小说是明代最有成就的文学形式,由于它们长期活跃在市民中间,所以跟新的社会思潮关系更为密切;因为戏曲小说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城镇的发展,为其提供稳定的场所和经济保障,而明代后期江南工商业城镇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所以戏曲小说在经历了长期不振之后,也开始步入繁荣。
            


            IP属地:上海7楼2011-03-07 22:25
            回复
              明代后期也是我国市民文学最发达的时期。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具有市民文学特点的世情小说,而且出现了“三言”“二拍”这类集大成式的市民文学的代表作。话本、拟话本形式本身就是市民文艺活动的产物,许多篇章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表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反封建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想解放的社会潮流。
              “三言”“二拍”中最为突出的是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象《卖油郎独占花魁》,描写的是城市小商贩与艺妓之间的离合故事。主人公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深情厚谊的基础上的。这是一种新的爱情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则通过一个市民家庭的离散复合,表现了新的婚姻伦理观。这类作品,既没有表现郎才女貌,也没有强调男忠女烈,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人,具有平常人的七情六欲和弱点,在经历一番坎坷之后,最终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了圆满。
              “三言”“二拍”中还有不少作品一反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明确肯定工商业是正当的行业。其中不少作品塑造了商人的形象,并且一般是作为正面人物,表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肯定他们对于金银财贷的追求。这与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把商人作为唯利是图、贪鄙低贱的势利之徒有根本的区别,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明中叶以后,神魔小说创作也十分兴盛,产生了《西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特别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它创造性地展现了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中浪漫主义流派的形成。这不仅表现在它驰骋想象的外部形式(虚构出来的丰富完整的神魔世界),而且在于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在这一点上,它跟明代后期的其它优秀作品是一致的。
              


              IP属地:上海10楼2011-03-07 22:26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中叶以后的散曲和民歌也相当发达,一些散曲作家受市井俗曲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语言通俗、内容深刻的好作品。民歌则号称明代一绝。明中叶以后,有些开明的文人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搜集并予以刊行,如冯梦龙选辑的民歌集《桂枝儿》、《山歌》等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时期的民歌大多属于情歌,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综上所述,明代中叶以后的文学创作步入了一个革新与发展的新时期,并且文学革新的思潮已融入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中,它们交互作用,形成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文化运动。明代后期文学创作的全面繁荣并不是偶然的,它只是这场文化运动的一部分。由于它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展开的,具有启蒙主义性质,并且在政治思想、哲学、科学和文学领域都得到了反映,所以,可以称为中国明代后期的文艺复兴。但必须指出,它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没能在更广泛的艺术领域中全面展开,加之当时的中国缺乏适宜的政治土壤,所以它不可能象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那样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结语
                发生在明代后期的文艺复兴,在我国文学史及思想史上都是极重要的事件,可惜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它没能持续发展下去,也没有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带来**性的影响。清朝的异族统治,很快使这场文化运动销声匿迹了,历史出现了跟元代类似的局面,即民族矛盾及由此带来的民族文化回归及历史反思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而无暇去深思前代已广泛展开的有关思想启蒙与人性解放的问题了。因此,始于明代中叶的这次文艺复兴运动,还没有来得及发挥出它的巨大影响,历史便被迫翻开了色彩不同的下一页。
                


                IP属地:上海11楼2011-03-07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