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邬思道吧 关注:366贴子:19,402
  • 5回复贴,共1

【转贴】PC显示器与监视器调色的差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是何老师回贴中的原话:
由于监视器和pc显示器的色温不同,显示宽容度不一样,所以从pc显示器练习积累的经验对监视器不适用,眼睛长期在显示器上“磨练”反而会对监视器色彩的适应性降低。
监视器是隔行扫描,显示器是逐行扫描,逐行扫描的显示器上没有“爬行”的现象,显示器调色你尽可以将图像的“锐度”提高,看上去细节很丰富也很漂亮,而监视器上只要图像锐度一提高就很容易产生“爬行”,所以通常要求图像更加柔和一些,必要的时候还要额外加“抗闪烁”插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要“锐”才好看,一个则需要柔和,概念是相反的,所以多练无益。
有时间看看匀浪的那条帖子,里面搜集了很多优秀的广告和mv的截帧,所有的图像都是很“柔”的,没有那么多的细节。“柔”和“锐”这个问题CDV上已经争论过多次了,我已经没有精力再一遍一遍解释了。其实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不能那么做。此次杭州峰会我专门向大家介绍了提高图像“锐度”的方法,其中就讲到了“锐度适可而止,否则会爬行”的概念,我想听过的人应该有印象。
动态美学和静态美学的差异,静态调色的时候你必须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图像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尽可能的保留,任何的“瑕疵”都会被细心的看客发现,但动态图像的调整更多的是要动脑筋,想尽办法让观众在稍纵即逝的镜头中看清楚主体,最常用的办法是通过削弱次要部分(降低饱和度、景深等各种手段)来突出主体,但带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图像往往静帧的时候并不好看。大部分显示器调色的朋友都是对静帧进行调整,这只会强化静态图片的美学经验,相反对动态美学是无益的。
再说到此次峰会的调色大奖赛,现场参与和观看的朋友都应改有印象,我们所有的评审都是在动态的条件下评定的,也应该看到了有人的静帧很好看但动态以后水的部分出现“返绿”的现象。我们现场的所有评审没有一位是对着“静帧”说三道四的。
练习调色会用到某些调色工具,其中不可避免的会积累这些工具的经验参数,在以后的操作中这些经验参数有时会支配着你的最终结果,但可怕的是,显示器调色的这些经验参数不适合电视,练多了反而会起“副作用”。



1楼2011-03-04 06:50回复
    非常喜欢这些理论,都转走了


    IP属地:上海2楼2011-03-04 19:48
    回复
      2025-05-10 05:52:38
      广告
      回复2楼:^_^


      3楼2011-03-04 20:08
      回复
        大概地看了一遍,不知道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但是里面有很多的名词其实在编码里面早已经是人人皆知的知识,只是来到这里,作者的用了其他的名字代替。
        首先,文章提到的“爬行”。其实这个就是编码里头的“交错”,这是适应隔行扫描的,同时在VV里头应该是表达为(上场/下场),而在会声会影里头又变成统称“场优先”。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东西,看来大家都喜欢喜欢创造自己的名字来诠释这个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编码的时候,对付这种“爬行”的情况可以加载“反交错”滤镜(Yadif)。
        然后,里面提到的“抗闪烁”和“锐度”,总结起来无非就是编码里头的Sharpen滤镜。正值为锐化,负值为柔化。正值越大,色彩越鲜亮线条明显,但同时噪点也会越多。负值越大,色彩越淡,画面泛白,线条模糊,但能有效抗锯齿(线条的锯齿模糊了)。同时这里我们也很容易就判断出,实际上柔化的价值只有在播放分辨率大于1X解析度的时候,如果播放分辨率是1X的话根本就不存在锯齿的问题,抗锯齿也就无从说起。就普遍而言,压制的时候很少会加载这个滤镜,一般默认+/-0即可。除非源视频色彩出了问题才会加载,又或者别有用心的希望通过柔化降低码率提高压缩比。比如像RV40(RMVB),它的柔化就开得很高,目测画面你会发现RMVB的画面普遍泛白,线条模糊的,这就是柔化惹的祸!
        作为一个认识不深的人认为,隔行扫描还是逐行扫描也好,关键是你要知道你制作的这个视频观看者会使用什么显示终端(电视/显示器),而不是考虑你自己能使用什么显示设备制作。
        


        IP属地:广东4楼2011-03-05 09:27
        回复
          回复:4楼


          5楼2011-03-08 10:03
          回复
            吧主你好,我最近安装拼接屏的时候遇到过这种状况,在拼接屏上显示的画面就好像锐度过大一样,物体边边上有黑线条,锯齿。接在其他显示器上又没有,用的是HDMI输出。有没有具体解决办法。


            IP属地:广东6楼2015-04-15 14: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