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何老师回贴中的原话:
由于监视器和pc显示器的色温不同,显示宽容度不一样,所以从pc显示器练习积累的经验对监视器不适用,眼睛长期在显示器上“磨练”反而会对监视器色彩的适应性降低。
监视器是隔行扫描,显示器是逐行扫描,逐行扫描的显示器上没有“爬行”的现象,显示器调色你尽可以将图像的“锐度”提高,看上去细节很丰富也很漂亮,而监视器上只要图像锐度一提高就很容易产生“爬行”,所以通常要求图像更加柔和一些,必要的时候还要额外加“抗闪烁”插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要“锐”才好看,一个则需要柔和,概念是相反的,所以多练无益。
有时间看看匀浪的那条帖子,里面搜集了很多优秀的广告和mv的截帧,所有的图像都是很“柔”的,没有那么多的细节。“柔”和“锐”这个问题CDV上已经争论过多次了,我已经没有精力再一遍一遍解释了。其实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不能那么做。此次杭州峰会我专门向大家介绍了提高图像“锐度”的方法,其中就讲到了“锐度适可而止,否则会爬行”的概念,我想听过的人应该有印象。
动态美学和静态美学的差异,静态调色的时候你必须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图像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尽可能的保留,任何的“瑕疵”都会被细心的看客发现,但动态图像的调整更多的是要动脑筋,想尽办法让观众在稍纵即逝的镜头中看清楚主体,最常用的办法是通过削弱次要部分(降低饱和度、景深等各种手段)来突出主体,但带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图像往往静帧的时候并不好看。大部分显示器调色的朋友都是对静帧进行调整,这只会强化静态图片的美学经验,相反对动态美学是无益的。
再说到此次峰会的调色大奖赛,现场参与和观看的朋友都应改有印象,我们所有的评审都是在动态的条件下评定的,也应该看到了有人的静帧很好看但动态以后水的部分出现“返绿”的现象。我们现场的所有评审没有一位是对着“静帧”说三道四的。
练习调色会用到某些调色工具,其中不可避免的会积累这些工具的经验参数,在以后的操作中这些经验参数有时会支配着你的最终结果,但可怕的是,显示器调色的这些经验参数不适合电视,练多了反而会起“副作用”。
由于监视器和pc显示器的色温不同,显示宽容度不一样,所以从pc显示器练习积累的经验对监视器不适用,眼睛长期在显示器上“磨练”反而会对监视器色彩的适应性降低。
监视器是隔行扫描,显示器是逐行扫描,逐行扫描的显示器上没有“爬行”的现象,显示器调色你尽可以将图像的“锐度”提高,看上去细节很丰富也很漂亮,而监视器上只要图像锐度一提高就很容易产生“爬行”,所以通常要求图像更加柔和一些,必要的时候还要额外加“抗闪烁”插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要“锐”才好看,一个则需要柔和,概念是相反的,所以多练无益。
有时间看看匀浪的那条帖子,里面搜集了很多优秀的广告和mv的截帧,所有的图像都是很“柔”的,没有那么多的细节。“柔”和“锐”这个问题CDV上已经争论过多次了,我已经没有精力再一遍一遍解释了。其实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不能那么做。此次杭州峰会我专门向大家介绍了提高图像“锐度”的方法,其中就讲到了“锐度适可而止,否则会爬行”的概念,我想听过的人应该有印象。
动态美学和静态美学的差异,静态调色的时候你必须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图像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尽可能的保留,任何的“瑕疵”都会被细心的看客发现,但动态图像的调整更多的是要动脑筋,想尽办法让观众在稍纵即逝的镜头中看清楚主体,最常用的办法是通过削弱次要部分(降低饱和度、景深等各种手段)来突出主体,但带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图像往往静帧的时候并不好看。大部分显示器调色的朋友都是对静帧进行调整,这只会强化静态图片的美学经验,相反对动态美学是无益的。
再说到此次峰会的调色大奖赛,现场参与和观看的朋友都应改有印象,我们所有的评审都是在动态的条件下评定的,也应该看到了有人的静帧很好看但动态以后水的部分出现“返绿”的现象。我们现场的所有评审没有一位是对着“静帧”说三道四的。
练习调色会用到某些调色工具,其中不可避免的会积累这些工具的经验参数,在以后的操作中这些经验参数有时会支配着你的最终结果,但可怕的是,显示器调色的这些经验参数不适合电视,练多了反而会起“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