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号”再现“青花瓷”
引发热度关注平和“克拉克瓷”古窑址
5月10日,中央电视台直播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一号”打捞工作,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专家陈华莎女士还进行了现场鉴定,发现在所打捞的第一批瓷器中就有保存完好的平和窑青花瓷,也有少量碗、钵、杯及金属凝结物。一件件瓷器从沉寂400年的沉船中被打捞出来后,再次印证了“青花瓷”当时在海外享有盛名、大量畅销海外的盛况。同时也引起大家关注这些青花瓷的原产地——福建平和窑关注,激发大家寻源古窑口、复原古窑址、“复活”古瓷艺。
寻源古窑口
5月18日,笔者随同一些收藏爱好者,来到五寨乡遍寻记载中的花仔楼窑、田坑窑、大垅窑、二垅窑等众多窑口,遗憾的是,尚能看到窑口大致形状的,只剩五寨洞口陂沟窑一个。其余的窑口,大多已被回填。沿着古道来到茂密树林和柚园,令人惊讶的是,脚下没有枯枝之类的挡道,却能清晰地听到噼里啪啦如踩在枯枝上的声响。在纳闷之际,知情人告诉笔者,这就是古窑址古瓷碎片踩断裂发出的声响。用手扒开地面的虚土,果然发现脚下不但有成堆的瓷器碎片,还有或变形、或残缺的瓷碗、瓷碟之类。然而正是这些碎片,诉说着这里曾是数百年来在海外备受推崇的“克拉克瓷”的源头。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寻找名为“漳州器”的米黄色釉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博物院曾派出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平和进行调查,意外地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开始调查,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
20世纪90年代,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找到“克拉克瓷”、“汕头器”的窑址和销往日本等国的实物标本的消息,这让国内外陶瓷界欣喜万分,众多目光顿时投向平和这个平素不为人知的闽南山区县。其时,日本关西地区也出土了一批“产地不明”的青花和彩绘瓷器。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在漳州进行考古发掘,最终确认瓷器的产地就是漳州平和。据刊于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以上两则记载中专家们确信:南胜一带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闻名遐迩。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福建省博物馆与平和县博物馆先后三次在平和县南胜华仔楼窑址、田坑窑址、五寨乡的洞口窑址、陂沟窑址等地进行发掘。其结果令专家们喜出望外,平和窑口烧制的瓷器中以青花瓷为主要品种,其装饰题材,纹样、工艺与“克拉克瓷”完全一样,除此之外,还发现在日本被广为收藏却不明产地的“交趾香合”(即素三彩)的烧制窑口及标本。至此,一个长时间困扰国内外陶瓷考古界的外销瓷产地之谜终于被破解。
复原古窑址
当时,克拉克瓷的盛衰完全取决于海运的兴废。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落,“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内外基本匿迹,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直到如今,从“南澳1号”古沉船打捞出很多沉睡在海底400多年的青花瓷,其真面目全方位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漳州平和窑青花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原产地的平和县也开始着手发掘保护“文化瑰宝”。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已退休的原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健先生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平和一带古窑址研究。他说,目前在平和境内发现的以南胜、五寨一带为主的古民窑数以百计,它们建造于临溪的山坡上,形成“十里长窑”。可以设想,这些窑口同时开足马力,日夜生产,火光映红花山溪,该是何等壮观。至于今后如何保护发掘平和窑?据现任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杨征介绍,早在2004年,平和县就将南胜花仔楼窑、南胜田坑窑、五寨大垅窑、五寨二垅窑、五寨洞口陂沟窑、五寨后巷田中央窑等六处明清古窑址捆绑为“平和‘漳州窑’窑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中,平和“南胜窑址”名列其中。“但由于以往资金跟不上,发掘窑址的现状不是很理想”。目前博物馆正在积极争取资金,为洞口陂沟窑修建一个永久性的保护棚,在其余窑址尚未完全发掘的前提下,将这个窑址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据了解,平和县已经向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申请经费,并准备成立一个类似于基金会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对全县的古窑址进行后续的发掘、保护,不仅要使克拉克瓷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也要让更多人能够目睹古窑址的真貌。
引发热度关注平和“克拉克瓷”古窑址
5月10日,中央电视台直播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一号”打捞工作,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专家陈华莎女士还进行了现场鉴定,发现在所打捞的第一批瓷器中就有保存完好的平和窑青花瓷,也有少量碗、钵、杯及金属凝结物。一件件瓷器从沉寂400年的沉船中被打捞出来后,再次印证了“青花瓷”当时在海外享有盛名、大量畅销海外的盛况。同时也引起大家关注这些青花瓷的原产地——福建平和窑关注,激发大家寻源古窑口、复原古窑址、“复活”古瓷艺。
寻源古窑口
5月18日,笔者随同一些收藏爱好者,来到五寨乡遍寻记载中的花仔楼窑、田坑窑、大垅窑、二垅窑等众多窑口,遗憾的是,尚能看到窑口大致形状的,只剩五寨洞口陂沟窑一个。其余的窑口,大多已被回填。沿着古道来到茂密树林和柚园,令人惊讶的是,脚下没有枯枝之类的挡道,却能清晰地听到噼里啪啦如踩在枯枝上的声响。在纳闷之际,知情人告诉笔者,这就是古窑址古瓷碎片踩断裂发出的声响。用手扒开地面的虚土,果然发现脚下不但有成堆的瓷器碎片,还有或变形、或残缺的瓷碗、瓷碟之类。然而正是这些碎片,诉说着这里曾是数百年来在海外备受推崇的“克拉克瓷”的源头。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寻找名为“漳州器”的米黄色釉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博物院曾派出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平和进行调查,意外地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开始调查,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
20世纪90年代,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找到“克拉克瓷”、“汕头器”的窑址和销往日本等国的实物标本的消息,这让国内外陶瓷界欣喜万分,众多目光顿时投向平和这个平素不为人知的闽南山区县。其时,日本关西地区也出土了一批“产地不明”的青花和彩绘瓷器。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在漳州进行考古发掘,最终确认瓷器的产地就是漳州平和。据刊于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以上两则记载中专家们确信:南胜一带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闻名遐迩。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福建省博物馆与平和县博物馆先后三次在平和县南胜华仔楼窑址、田坑窑址、五寨乡的洞口窑址、陂沟窑址等地进行发掘。其结果令专家们喜出望外,平和窑口烧制的瓷器中以青花瓷为主要品种,其装饰题材,纹样、工艺与“克拉克瓷”完全一样,除此之外,还发现在日本被广为收藏却不明产地的“交趾香合”(即素三彩)的烧制窑口及标本。至此,一个长时间困扰国内外陶瓷考古界的外销瓷产地之谜终于被破解。
复原古窑址
当时,克拉克瓷的盛衰完全取决于海运的兴废。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落,“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内外基本匿迹,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直到如今,从“南澳1号”古沉船打捞出很多沉睡在海底400多年的青花瓷,其真面目全方位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漳州平和窑青花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原产地的平和县也开始着手发掘保护“文化瑰宝”。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已退休的原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健先生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平和一带古窑址研究。他说,目前在平和境内发现的以南胜、五寨一带为主的古民窑数以百计,它们建造于临溪的山坡上,形成“十里长窑”。可以设想,这些窑口同时开足马力,日夜生产,火光映红花山溪,该是何等壮观。至于今后如何保护发掘平和窑?据现任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杨征介绍,早在2004年,平和县就将南胜花仔楼窑、南胜田坑窑、五寨大垅窑、五寨二垅窑、五寨洞口陂沟窑、五寨后巷田中央窑等六处明清古窑址捆绑为“平和‘漳州窑’窑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中,平和“南胜窑址”名列其中。“但由于以往资金跟不上,发掘窑址的现状不是很理想”。目前博物馆正在积极争取资金,为洞口陂沟窑修建一个永久性的保护棚,在其余窑址尚未完全发掘的前提下,将这个窑址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据了解,平和县已经向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申请经费,并准备成立一个类似于基金会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对全县的古窑址进行后续的发掘、保护,不仅要使克拉克瓷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也要让更多人能够目睹古窑址的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