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
全抄本晴雯入梦,“向宝玉哭道”,戚本略同,庚辰本作“笑向宝玉道”,恍如生前,立即有了一层阴森森的感觉。同回芳官向王夫人“哭辩道”,庚辰本也改成“笑辩道”,王夫人也就笑着驳她,相比全抄本她哭,王夫人笑多了点人情味。可是庚辰本和全抄本都没能处理好晴雯身世的交代——如果是赖家送给贾母,逐出去,怎么还要付一次身价买回来?如果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怎么会不知身世?说得很牵强。
全抄本第二十四回“晴雯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了”。庚辰本写作“檀云”。两个名字字形很像,也可能是抄错。但是终究是漏洞,也没人注意到。
如果晴雯有母亲,那么将来被逐,总该是母亲领回去,那么临死也不致那么凄凉。如果是自杀,和金钏儿的事情相重。早本是否没有金钏儿的事情?曾经也有过把“黑真真的好头发”同时套在麝月和红玉身上的。
第二十三回《夏夜即使诗》中出过檀云的名字,都是和麝月相对。很可能真有这么个丫头。按,在现实中是麝月最后作了作者的妾,负责第一手装订,一回一册。
第三十四回檀云被写作香云,当然是笔误。好在这一节也没有檀云的事。
那么庚辰本把晴雯写成檀云,就是为了安排他没有家属,只有两个不负责的远亲。
明义《绿烟琐窗集》有二十首专咏《红楼梦》,题记说曹雪芹示以所著《红楼梦》。看来甲戊前有过一个时期用的就是红楼梦的名字,脂砚斋重评时恢复旧名《石头记》。二十首中确有咏晴雯及芙蓉诔的诗,还有用玉钏儿亲尝莲叶羹的。那么金钏儿之死也已经有了。那么原先是没有晴雯什么戏份的。
第二十五回问题很大。
先是全抄本写凤姐到王子腾家拜寿回来,“见过王夫人,便告诉今日几位客,戏文好歹,酒席如何等语。”庚辰本作“拜见过王夫人,王夫人便一长一短的问他今儿是几位客,戏文好歹,酒席如何等语。”拜见太奇怪。王夫人对这些事并不关心,凤姐自己告诉他比较合理。可是全抄本语言又欠流利。
然后宝玉回来缠着彩霞,“一面说,一面拉他的手直往衣内放。彩霞不肯……”
庚辰本写“彩霞夺手不肯。”前文也没那么秽(百度)亵,前后态度差了很多。全抄本中贾环是要用灯油烫瞎宝玉,油灯一推,满屋里漆黑。——屋里只有一盏油灯,未免穷酸。但贾环的毒辣恰到好处。庚辰本倒是多了一盏灯,却是棹灯,后改为戳灯。戳灯是丧事期间户外用的灯,应该是校对不仔细。
所以漆黑也有漆黑的好处,很有戏剧效果。
最重要的是这一回癞头和尚的话。“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五载矣。”其余版本都写作“十三载”。下文又说“尘缘已满大半了。”
如果十五岁是大半,不到三十岁尘缘就满了。这么早预告结局,缺乏悬念。庚辰本的“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就好得多。
全抄本写大街上听到木鱼声。庚辰本没有写大街,却写了贾政的疑惑,高明得多。
宝玉的年龄一改再改,总嫌太大。全抄本四十九回十五六七岁,也有误会成十三岁的。——那比黛玉还小一岁。第四十五回黛玉自称十五岁,变成两人同年,可是六十二回说黛玉生日在二月份。宝玉生日在初夏,还是小了。
另一个能证明全抄本是早稿的,在于书中吴语特别多。直到晚清才有人特意用方言写小说。在此之前,方言只是作者无意间的流露。
全抄本“逛”都写成“旷”,借用这个字,因为白话刚刚开始发展。甲戊本第六回板儿“听见带他进城俇去”,作者自批:音光,去声,游也,出自《谐声字笺》。也可以看出全抄本早于甲戊本。
第三十七回李纨提起宝玉曾用过绛洞花王的号,批注称“妙极,又点前文……”可是此前没有这一段文字。可见绛洞花王是早已删了的,后文忘记一起改。庚辰本中咏菊的时候宝玉勾的也是“绛”字。大概也是因为绛洞花王的名字用了很久,大家都习惯成自然,怡红公子反而手生。
所以第三十八回是庚辰本比全抄本少。但是十九回后的大部分还是全抄本最早。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