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40贴子:412,275
  • 8回复贴,共1

入乡随俗见习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用来致歉。
入乡随俗是人之常情,往常我却不懂。
今后愿意一发都改了,只论事不论人。
自动无视以下ID:
斯咏汀音
雁阵初寒
一菲一峰
玉袖君子
花溆主人
纳阑性德
“艺春+数字”形式的ID,理由不解释


1楼2011-02-15 17:55回复
    二楼用来总结。
    宝钗吧主要观点:
    第一,脂评本是红楼最早版本。
    第二,宝钗是红楼第一女子。
    大致就是这些吧?有缺的敬请告知。
    请勿插楼。


    3楼2011-02-15 17:57
    回复
      好吧接下来有一个问题向大家请教。
      关于——各种版本。
      红楼目前存世的有以下版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甲戊本、乙卯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庚辰本(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出版社……)
      1988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清蒙古王府抄本《石头记》、郑振铎藏残抄本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戚蓼生序本《石头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
      我的疑问就出自最后一个。
      


      4楼2011-02-15 18:02
      回复
        从细节看到许多方面的疑点:
        这个本子,没有评注,应该是根据早起底本过录的。
        但是前十八回风格明显不同,似乎来自原稿。第十七、十八回分开,从这一点上比庚辰本要晚。但是第三回被人改过:插入黛玉答话道:“十三岁了。”在上一回中还是五岁,扬州路上走了八年!
        第三十七回,多了贾政放学一段。
        第六十四回,贾政与贾赦并称,庚辰本代之以贾琏。
        第六十九回改过,改成贾政不在家。
        显然三十七、六十四回是早期草稿,贾政未出门。放学一段当然是为了解释宝玉成日游荡的原因,后加的帽子。
        第五十五回回首没有老太妃生病。第五十八回老太妃死,似乎本该是元妃死,但是日期延后,又要保留贾母等人祭奠一段,故代之为老太妃薨,是后加的。全抄本第五十五回忘抄这一段,第五十八回又提起,显得唐突。戚本、程高本也都没有这一段。
        第七十回回首“王信夫妇”误作“王姓夫妇”,程高本同。
        第七十三回迎春乳母的媳妇,全抄本和程高本称为“玉柱儿媳妇”,庚辰本写作“王柱儿”。回看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提到王嬷嬷,想必就是迎春乳母。两个本子都误加一点,不是巧合,由此证明程高本抄袭全抄本。
        先打到这里,可以插楼了……
        


        6楼2011-02-15 18:16
        回复
          大家清楚改写过程的漫长,也知道从前手写装订的麻烦。有些早本为了相互呼应,需要多次抄配。有些地方只要多加一点就可以,装订抄写者往往疏忽。
          看第六十三回,芳官改名改妆一节没加。庚辰本这里分段也不合理,可见是后加的。全抄本没提,第七十回直接用了芳官的新名字温都里那与雄奴。第七十三回改用温都里那的汉译金星玻璃,简称玻璃,乍一看非常困扰。
          第七十回改写痕迹很明显。上半回贾政来信说六七月回家,宝玉开始温习功课,桃花社停。下半回又来信说改为年底回家,宝玉便又开社填词。第七十一回贾政却回来了,然后八月初三贾母生日。混乱……想必是为了把柳絮词塞进来,改写下半回。第一回脂批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
          TBC


          7楼2011-02-15 18:25
          回复
            第七十一回,鸳鸯撞见司棋幽会,为傻大姐拾香袋伏笔,直到第七十四回检抄大观园,第七十五回中秋节的上半回也还是抄园余波,结构很紧密,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乙卯本则不然,到七十回似乎告一段落,贾政归期改动,接下来的几回却早已写好了,时间轴一直排到第八十回。那么只能在第七十一回加个解释,但终于忽略了这个错误。
            其他地方,全抄本都显示出早本不甚成熟、简繁不当的痕迹,例如其中羞笼红麝串一节,没有写宝钗心理活动,只写了宝钗在路上无视宝玉,后来宝玉问他要红麝串,“少不得退了下来”,显得平常,没有补叙新因素。
            再比如第二十回,李嬷嬷骂袭人“好不好拉出去”,庚辰本又添了一句“配一个小子”。庚辰本后来又加了一句:“袭人先还分辨,后来听他说‘哄宝玉妆狐媚,又说配小子等,’哭了。”全抄本也没有这一句。可见是后加的,这么关键的句子不会删。
            第十九回,庚辰本有元春赐酥酪,宝玉留给袭人的情节,全抄本没有。全抄本只说“我替你留着好东西呢”,直到后来小丫头劝阻李嬷嬷吃,读者才知道是酥酪,比较自然。但是酥酪就不会是元妃赐的。脂批:总是新春妙景。如果与前文元妃省亲有关,不会不提。
            还有,第十九回宁府美人画,庚辰本留出两行空白:因想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名………………内曾挂着一副美人画,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全抄本与戚本相似,末句不够清楚。庚辰本底本一定是为了添加解释和书斋名,尚未拟定,所以留白。
            TBC
            


            8楼2011-02-15 18:43
            回复
              全抄本第二十六回没有借贾芸之眼描写袭人。回末黛玉哭那一段,也没有后来沉鱼落雁的描写和诗。
              袭人第三回就出场,只说“柔媚姣俏”,吊人胃口。直到二十六回贾芸作为外人,才能看得真切,作者开始想必没想到利用这个契机,也没好好写。“细挑身材,容长脸面”,太过简短,令人失望。虽然作者尽量轻描淡写,不破坏读者对袭人的美好遐想,到底落回了现实,少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也许本来作者并不想写容貌,把晴雯、袭人放在那里,让读者想起生命中有过的女性。早本都比较简略,我们眼看着作者成长。
              芙蓉诔有一条旁注:诸君念至此,只当一笑话看去,便可醒倦。
              这两句夹在“念曰”与正文间,上下文接不上,不像以前批注的风格。脂砚斋即便是长辈,也不至于骂它是笑话。但作者本人却再三强调:“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的有好诗好**出来……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看来那一句是自批。全抄本没有收录批注。
              所以全抄本第七十四回也没有那莫名其妙的“为察奸情反得贼赃”八字。这八个字难说是批注还是正文,若是正文,此处称为贼赃,后文又有入画下跪哭诉真情,矛盾。后文尤氏也代为说话。——宁府黑幕多,如果用得着尤氏代为隐瞒,肯定内情复杂,用曲笔透露,不会上来就说是贼赃。应该是批注者没看到后文尤氏的话。
              TBC大家指教一下?
              我先去吃点东西……直播啊


              9楼2011-02-15 18:58
              回复
                恩简明扼要的说一句
                表示脂本不是最早的版本,但是最早的成熟版本,后来越改越清楚。
                脂砚斋应该是边看边批,也就是说吃新鲜的,想必他手里有第一手资料。
                可是最后四十回(草稿三十回)还是失传了


                10楼2011-02-15 19:05
                回复
                  再来……
                  全抄本晴雯入梦,“向宝玉哭道”,戚本略同,庚辰本作“笑向宝玉道”,恍如生前,立即有了一层阴森森的感觉。同回芳官向王夫人“哭辩道”,庚辰本也改成“笑辩道”,王夫人也就笑着驳她,相比全抄本她哭,王夫人笑多了点人情味。可是庚辰本和全抄本都没能处理好晴雯身世的交代——如果是赖家送给贾母,逐出去,怎么还要付一次身价买回来?如果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怎么会不知身世?说得很牵强。
                  全抄本第二十四回“晴雯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了”。庚辰本写作“檀云”。两个名字字形很像,也可能是抄错。但是终究是漏洞,也没人注意到。
                  如果晴雯有母亲,那么将来被逐,总该是母亲领回去,那么临死也不致那么凄凉。如果是自杀,和金钏儿的事情相重。早本是否没有金钏儿的事情?曾经也有过把“黑真真的好头发”同时套在麝月和红玉身上的。
                  第二十三回《夏夜即使诗》中出过檀云的名字,都是和麝月相对。很可能真有这么个丫头。按,在现实中是麝月最后作了作者的妾,负责第一手装订,一回一册。
                  第三十四回檀云被写作香云,当然是笔误。好在这一节也没有檀云的事。
                  那么庚辰本把晴雯写成檀云,就是为了安排他没有家属,只有两个不负责的远亲。
                  明义《绿烟琐窗集》有二十首专咏《红楼梦》,题记说曹雪芹示以所著《红楼梦》。看来甲戊前有过一个时期用的就是红楼梦的名字,脂砚斋重评时恢复旧名《石头记》。二十首中确有咏晴雯及芙蓉诔的诗,还有用玉钏儿亲尝莲叶羹的。那么金钏儿之死也已经有了。那么原先是没有晴雯什么戏份的。
                  第二十五回问题很大。
                  先是全抄本写凤姐到王子腾家拜寿回来,“见过王夫人,便告诉今日几位客,戏文好歹,酒席如何等语。”庚辰本作“拜见过王夫人,王夫人便一长一短的问他今儿是几位客,戏文好歹,酒席如何等语。”拜见太奇怪。王夫人对这些事并不关心,凤姐自己告诉他比较合理。可是全抄本语言又欠流利。
                  然后宝玉回来缠着彩霞,“一面说,一面拉他的手直往衣内放。彩霞不肯……”
                  庚辰本写“彩霞夺手不肯。”前文也没那么秽(百度)亵,前后态度差了很多。全抄本中贾环是要用灯油烫瞎宝玉,油灯一推,满屋里漆黑。——屋里只有一盏油灯,未免穷酸。但贾环的毒辣恰到好处。庚辰本倒是多了一盏灯,却是棹灯,后改为戳灯。戳灯是丧事期间户外用的灯,应该是校对不仔细。
                  所以漆黑也有漆黑的好处,很有戏剧效果。
                  最重要的是这一回癞头和尚的话。“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五载矣。”其余版本都写作“十三载”。下文又说“尘缘已满大半了。”
                  如果十五岁是大半,不到三十岁尘缘就满了。这么早预告结局,缺乏悬念。庚辰本的“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就好得多。
                  全抄本写大街上听到木鱼声。庚辰本没有写大街,却写了贾政的疑惑,高明得多。
                  宝玉的年龄一改再改,总嫌太大。全抄本四十九回十五六七岁,也有误会成十三岁的。——那比黛玉还小一岁。第四十五回黛玉自称十五岁,变成两人同年,可是六十二回说黛玉生日在二月份。宝玉生日在初夏,还是小了。
                  另一个能证明全抄本是早稿的,在于书中吴语特别多。直到晚清才有人特意用方言写小说。在此之前,方言只是作者无意间的流露。
                  全抄本“逛”都写成“旷”,借用这个字,因为白话刚刚开始发展。甲戊本第六回板儿“听见带他进城俇去”,作者自批:音光,去声,游也,出自《谐声字笺》。也可以看出全抄本早于甲戊本。
                  第三十七回李纨提起宝玉曾用过绛洞花王的号,批注称“妙极,又点前文……”可是此前没有这一段文字。可见绛洞花王是早已删了的,后文忘记一起改。庚辰本中咏菊的时候宝玉勾的也是“绛”字。大概也是因为绛洞花王的名字用了很久,大家都习惯成自然,怡红公子反而手生。
                  所以第三十八回是庚辰本比全抄本少。但是十九回后的大部分还是全抄本最早。
                  TBC


                  11楼2011-02-15 2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