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吧 关注:4,901贴子:38,435
  • 1回复贴,共1

中国古代最壮观的一次大逃亡:北燕灭亡后大逃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列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前后绵延80余里。夹在队伍的中间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有的也穿了士兵的服装,步履蹒跚,显得有点不伦不类。队伍的外围是全副武装的士兵,盔甲铠亮的精骑,时不时的来回穿梭着,催促队伍快点前行。队伍很噪杂,孩子的啼哭、女人的吆喝、士兵的怒骂、战马的嘶鸣……各种声音混在了一起,与这支拖家带口、辎重疲沓的队伍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副毫无生气的黄昏景象。这副场景,不是胜利后的凯旋,也不是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是北燕灭亡后的举国大逃亡。
     队伍中有一个特殊人物:北燕的第二任皇帝冯弘。此时的冯弘,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完全没了昔日的王者威风。他即将去投奔另一个国家,北燕的近邻高丽国,此去前途未卜,再回故土不知何年何月。他现在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的王宫早已被他亲自毁灭,熊熊的烈火此时仍在燃烧着,带着往日皇宫内的欢声笑语,慢慢的化为灰烬,一起弥漫在空中。他疲惫的看着这支逶迤前行的队伍,发出几声无奈的叹息,无数的辛酸往事涌上心头。



1楼2011-02-15 14:22回复
       同为北燕的皇帝,相较冯跋,冯弘在各方面都很欠缺,他缺少冯跋的气度和能力。更不幸的是,他也没有哥哥那样幸运。冯弘在位时,北魏正是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时期,拓跋焘亲自领兵征讨柔然,“前后归降三十余万”(《魏书》),虏获牲畜百余万匹(头)。拓跋焘马踏柔然,不但让北魏有了稳定的大后方,而且获得了充裕的物资,为帝国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解决了柔然,北魏继而便把目标锁定了北燕,于是北燕不可避免的成了北魏要吞下的下一块肥肉。其实,确切的说,这种情况在冯跋执政晚期就已初露端倪,不过是让倒霉的冯弘赶了个正着罢了。
         北魏击破柔然,打破了当年乐浪公主远嫁后形成的三角平衡,北魏和北燕的军事冲突便提上日程。延和元年,亦即公元432年,拓跋焘“发幽州民及密云丁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俱会和龙”(《魏书》),开始为攻打北燕做战事上的准备,拓跋焘更是亲临辽西,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姿态。冯弘看情况不妙,“遣其侍御史崔聘奉献牛酒”,想讨好拓跋焘,拓跋焘根本不吃这一套,大兵继续推进,包围龙城(北燕都城,今辽宁朝阳)。冯弘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出城作战,结果大败而归。
         面对北魏大军的咄咄逼人,北燕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石城太守李崇、建德太守王融十余郡来降”,就连冯弘的儿子冯崇也投降了北魏。被拓跋焘封为辽西王的冯崇,主动上表拓跋焘,“求说降其父”(《魏书》),要求去劝降父亲。但此时的北燕,无异于北魏的囊中之物,拓跋焘灭燕之心已决,所以没答应。
         焦头烂额的冯弘,迫于战事压力,不得不在第二年“遣其给事黄门侍郎伊臣乞和”,亲自表达了想投降的意愿,然而拓跋焘仍没理会。无奈之下,冯弘又向南朝的刘宋“称藩奉贡”,乞求荫护,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冯弘依旧不能摆脱眼前的窘境。被挤兑的实在没法子了,冯弘最后一狠心,于太延二年,亦即公元436年,“遣使朝贡,求送侍子”(《魏书》),给北魏进贡物品,还要将儿子送去做人质,以博取北魏的信任,完全没了皇帝的架子。既便这样,冯弘仍旧遭到了拓跋焘的断然拒绝。
    


    4楼2011-02-15 14: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