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的谣言粉碎了,那《西游记》的作者又该是谁呢?大概乾隆年间,有人在一本《淮安府志》里发现了这么一条: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方框里那个字原本就丢了)
只有这一条证据?对了,就凭这一条,大伙就传开了,看啊看啊,原来《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啊!
于是,大家纷纷给这个吴承恩找理由,这个梗一直传到民国,鲁迅、胡适这几位大神看了看也就信了。于是经他们一讲一宣传,吴承恩是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事,就被大众认可了。上世纪20年代,铅印出版了第一部署名“吴承恩”的《西游记》。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想找署名“吴承恩”的《西游记》,1920年以前是一本都不会有的!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44164458d109b3de45960e37cbbf6c81800a4c19.jpg)
民国时期,才出现署名“吴承恩”的《西游记》
1949年以后,出版的《西游记》,都遵从胡适和鲁迅认定的结论,于是一律被“吴承恩”刷屏了。这真是人要出名,就靠刷屏。刷屏多了就成了真理,真是一点也不假。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80000709b3de9c820b4c13d06b81800a19d84319.jpg)
1949年后的各种吴承恩刷屏
很可能就是一本重名书
然而吴承恩这个刷屏行为,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2016年,不过刷了不到100年时间。就开始被各种吐槽,眼看激起众怒,要刷不下去了。
不错,吴承恩确实写过一本《西游记》,但这很可能是本重名书。
我们知道,人经常有重名的,比如光“吴承恩”这个名字,历史上就有很多。书的名字就像人名一样,也经常有重的。一说《变形记》,大家都知道是卡夫卡的现代小说,其实更早的古罗马奥维德还有本史诗名著《变形记》;一说《忏悔录》,大家都知道是法国革命时卢梭的作品,其实最早的是古罗马的“圣人”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这些是外国作品,再看中国:我们在网上搜索一下《醉翁谈录》,就会发现两本书,一本是现代人叶大春的《醉翁谈录》,一本宋朝罗烨的《醉翁谈录》,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本书(还有一本宋朝金盈之的《醉翁谈录》没显示出来呢)。至于搜《中国文学史》《西方哲学史》这些书名,就不知道要出来多少同名的书了。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c35165de9c82d15817abb3ee870a19d8bc3e4219.jpg)
重名书《醉翁谈录》
所以说从古到今,同名的书就不少,凭什么只靠《淮安府志》记录了吴承恩写过《西游记》,那上面又没说多少卷多少回,又没说是本什么样的书,凭什么就一定认为是今天的百回本《西游记》呢?
你是猴子请来的水军吗
离吴承恩不远的明末清初,有个大藏书家黄虞稷,他家叫“千顷堂”,里面的藏书多到爆。他编了一个目录,就叫《千顷堂书目》。我们翻一下就会发现,诶,吴承恩的《西游记》怎么被他编到“地理类”去了?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a1864a82d158ccbfb0955f651ed8bc3eb1354119.jpg)
《千顷堂书目》卷八下《地理类》
黄虞稷比吴承恩不过晚40来年,他又是大学问家,一般来说不会犯错。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吴承恩的这本《西游记》,与别人的什么《东游录》、《南游记》、《游山志》放在一起,都是旅游的“游记”。尤其是后面还有一个《徐弘祖游记》,徐弘祖就是徐霞客啦。这里特么就是户外板块好不好!两个大神都在这里。好吧,就你们PK一下,这是户外版,不是起点中文网。话说吴承恩先生你一个文青,跑来混户外版,你是猴子请来的水军吗?
徐霞客:封号!踢出去。
吴承恩:别踢呀!我千真万确是玩户外的!写旅游书的时候一手残,和人家犯重名了。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8eda0758ccbf6c815d1ec6b7bb3eb13533fa4019.jpg)
我其实是混户外滴
承恩,你乐意和八戒住隔壁?
贫道的好友黄寿成先生,就是史学大家黄永年先生的公子,他家学渊源,自然没的说。寿成先生跟随黄永年先生研究《西游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在的百回本《西游记》里。“承恩”这两个字用得非常随意。比如说:
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第七回)
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第九回)
尤其是第二十九回的标题,就写作“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这个“承恩”用得未免也太随意了,和一个“八戒”连在一起。八戒总算不上太光彩的人物不是?这几个地方,换个什么词不行?非得手贱到把自己的名字嵌进去吗?话说,承恩先生,你就这么喜欢猪八戒吗?非得和他在一起进山林……做什么去?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c3001abf6c81800ac7cc6351b63533fa828b4719.jpg)
贫道珍藏的黄永年、黄寿成点校《西游证道书》一版一印,看这纸,当年条件确实艰苦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自己的名字,往往是很在意的。因为这是你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心理上是给它留有特殊地位的。比如以本人李天飞来讲,当我听到“烟花烟花满天飞,你为谁流泪”这首歌的时候,总要注意一下。我想诸位碰到偶然嵌入自己名字或熟悉人名字的地方,也会注意一下。甚至“飞天茅台”都会引起我或我朋友的注意(决非软文哈)。
古人呢?古人更是如此。明清人对避讳是非常讲究的,不许下属喊长上的名字,是规矩。我们看《红楼梦》里贾府夜宴,两个弹唱的说书,讲到书中的主人公叫“王熙凤”,立即被指出,说书的忙向在场的王熙凤赔礼,说:“不知是奶奶的讳。”
讲究点的甚至要“自讳其名”。清朝有个大学者叫王士祯,他给属下写信,碰上写自己的名字,他就画个圈代替一下。这种情况不在少数。除非吴承恩这位爷实在心大,否则他何至把自己的名字随随便便就写到书里了?这样看,这部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既然把”承恩“两个字随意用,更不大会是吴承恩了。
并不是否定吴承恩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吴承恩是写过一本《西游记》,但那很可能就是一本真正的旅游书。人家是搞户外的,不是文青。那么,是不是吴承恩的著作权就一定被否定了呢?恐怕也不能这样看,假如说,黄虞稷家里书多到爆,他看不过来,而是想当然地把小说《西游记》划归地理书呢?假如说,黄虞稷这里干脆就抄错了呢?假如说,《淮安府志》就是任性行不行,觉得不著录这部名著实在对不住吴老先生呢?假如说,吴承恩干脆就是个隐藏的很深的全真教信徒呢?这些虽然可能性很小,毕竟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况且,还有其他一些证据。所以,我们既不能说一定是,也不能说一定不是。只能说,确定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时机,还未成熟。毕竟,正方提出一个候选人,反方虽然驳来驳去,却拿不出一个新的候选人来。学界尽可争论,而出版社碰上一定要署一个作者在封面的时候,也尽可遵循成例。但最好还是给读者讲清楚这里面的问题。很多朋友愿意接受一个现成的答案,教科书上也乐意写一个现成的答案。但是历史上的悬案多得很,只能等待新材料的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