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天只一理:善则吉 恶则凶。善不积不足以成身,恶不积不足以毁身。 这是天道,万古不移。大家普遍不信此的原因: 1),做了好事立刻想好报却并没立刻有报,因为善是需积累后才有报的。 2),看到周围的人普遍没做好事,感觉做不做无所谓。 3),看到人在做恶事或者自己做了恶事,天没有立刻给恶报,以为做恶事本本无所谓。却不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如果你仔细衡量一个人的一辈子,会发现天理毫发不爽!
-
2辞书上说,宽容即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但这只 是对这个词语的简单界定,无法兼容其深广的内涵。其实它是一种没有畏惧、没有私欲、离开一切执着和冲突,从而达到一种统一调和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因之产生的与人为善的外在表现。 宽容是一种修养。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社会环境、所受教育等不相同,所以秉性和修养也不可能相同,故不能要求别人在为人处世上处处与自己保持一致。许多人大概有这样的经历,在某些场合,别人
-
11、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感谢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我生命,使我来到了人间,长大成人,走自己的路。对父母的感恩不仅在母亲节、父亲节的那一天,感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送一枝花,泡一杯茶,帮母亲做家务,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打一个电话都是不错的选择。 2、心中怀着感恩,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刻刻感谢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句祝福和
-
3人生·心态 心态消极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命打败; 心态积极的人先要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战胜困难。 心态消极,原来可能的事也变成不可能; 心态积极,原来不可能的事也变成可能。 心态消极的人能承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 心态积极的人能承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 心态消极产生平庸, 心态积极造就卓越。 人要学会驾驶自己的情绪, 人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你也许不能左右厄运,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也许不能重写过
-
10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 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 我们所有的财富、智慧,我们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载万物。相反是哪句话?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 现在人们疯狂的追名逐利,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挣钱不惜一切手段。孔老夫子、孟老夫子教给我们“不义之富贵”,是不符合
-
28
-
10
-
7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人没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比你厉害多了。所以如果你没有那个资本的话,就不要看不起人,包括那些没你混的好的人们. 要尊重任何一个人,不管他们生活的多么差,不管他们生活的多么”低级”。哪怕是一个精神病人或者是疯子,也不要轻易去厌恶他们,就算他们的精神再不”正常”,至少他们知道还有亲情的存在。 而有些正常人却不知道这些。正如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
-
11人生·磨难 承受磨难,是一种灵魂的升华; 承受磨难,是一种道德的修炼; 承受磨难,是一种能量的集聚…… 没有洞察世情的彻悟,就不能在厄运的胁迫下,保持一份自尊的生命情怀; 没有自我挑战的气概,就不会在逆境的裹挟下,保持一份成熟的平和心境。 人生·曲折 人生如层层迭起的山峦,跌宕起伏; 人生如浩荡东去的江河,奔流曲折。 曲折可以成为人生的绊脚石; 曲折也可以成为人生的老师。 受挫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层; 失误一
-
7第1张底牌 忍----有容方为大,忍者无敌 1.忍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 2.忍耐并非软弱; 3.负重忍辱,厚积而薄发; 4.骨气不能无,傲气不能有; 5.“利”字面前,三忍而后行; 6.遇强示弱,消灾避难; 7.好汉不吃眼前亏,惹不起躲得起; 8.争狠斗恶匹夫勇,理让三分也无妨; 9.与小人相处要讲究策略; 10.小不忍则乱大谋; 11.在人屋檐下,该低头时要低头; 12.经得起“寒冰床”,练得成真功夫; 13.表面上吃亏,暗地里得利
-
151、别低估任何人。 2、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3、温和对人对事。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4、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现其实那都不算事。 5、和对自己有恶意的人绝交。人有绝交,才有至交。 6、学会宽容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怜,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 7、学会放弃,拽的越紧,痛苦的是自己。 8、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 9、不要试图给自己找任何借口,错误面前没人爱听那些借口。 10、慎言
-
14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2、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4、『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5、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
-
121.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 境界思维:抓住人性的弱点,无事不成。
-
91、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大多数普通人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走人生之路,所以只能成为普通人。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 即使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 我不能" 或" 太难了" 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个要求
-
3小李是一个事业有成的青年,从小继承了数目庞大的家产,使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数家公司的老板。 他虽然很聪明很有才能,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有一些富家子弟的气息。身上总是穿著至少数十万元的西装,手腕上也带着一个耀眼的劳力士金表,使他看起来确实颇为招摇。而且,他平时为人也非常傲慢,只为自己着想。所以,大家都很讨厌他。 但数个月前的某一天,当我在街头遇见他时,却令我一惊。 因为平时总是身穿名牌的他
-
5《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
25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
18原文如下:
-
2读书的意义 作者:白尚礼 书,是人类的另一种食粮。博览群书, 自然能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读书的方法很多。古人曰:“读书破万 卷,下笔如有神”。“破”乃“剖析之意”,就是 要把书读懂、读透,读懂了读透了,又读的“ 博”了,才会“下笔如有神”。南宋的陈善在 《扪虱新语》中提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 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 是入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 处;不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即是教我 们读书不进
-
4《最苦爹娘心》 一生一世日月长,云卷云舒两相忘。 若问人间谁最苦?最苦莫如老爹娘! 从打儿女降人世,千金重担压爹娘。 从此不分日和夜,日历辛苦夜里忙。 从此不辩净与脏,把屎接尿属平常。 从此不知饥与饱,只问儿女饭可香? 从此不顾新与旧,只为儿女添新装! 七八岁上入学堂,娘牵儿手细语祥。 一步却要三回首,准时接送冒风霜。 一日三餐递到手,烧火做饭洗衣裳。 不道辛酸不言苦,不图回报不张扬。 儿有饥寒父母忧,儿有病恙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