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4约-4000 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 -1700 相传伊尹创制汤液。陶器的发明,为汤液的创制提供了物质保证。 -1800 甲骨文中记载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和各部疾病,尤以龋齿为较早的疾病记录。《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反映殷商时代已知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商都设有下水道。中国人民已知讲究住宅、身体、饮食卫生,并应用石器、骨器、青铜等制作卫生和医疗用具。 -1121 中国已知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术。 -1100 西周时已确
-
1包识生(1874-1934) 字德逮,名一虚。福建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包屋村)人。清同治十三年生于名医世家。其父包育华为本县名医、兄弟究生、仰山、德崇均为行医为业。识生幼承家学,潜心钻研医学,尤其对张仲景所创六经辩证论治的理论研究较深。经过10年临床实践,深得医治伤寒等症的精髓,写成《伤寒论章节》一书问世,纠正了以前一些医家的谬误,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后到潮州、汕头行医,名声渐著
-
2谭彤晖,号星缘,南海人,举人出身,属于“儒而通医”。谭彤晖是岭南著名的伤寒派医家,临症以伤寒经方为主,辨证治疗,效如桴鼓,在甲午年的那次鼠疫中,他辨证论治,和陈、黎、易三公一起,制订治疗方案,根据辨证,用升麻鳖甲汤为主治,后改变剂型,改汤为散,分发给患者,活人无数。谭彤晖毕生忙于诊务,未见著述存世。但其医术传于后人,延续着岐黄薪火。
-
2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提起岭南,就会想到湿热的天气,疫疠的流行,而岭南医学似乎也成了温病最好的“教材”。然而,在岭南,阐扬仲景《伤寒》《金匮》经方者,亦不乏其人。清代有香山麦乃求、东莞陈焕棠;近代有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彤晖、鹤山易巨荪,四人均在广州开设医馆,治病救人,后人描述四人“为心性之交,每于灯残人静酒酣耳热之际,畅谈《灵枢》《素问》论略之理”,号称“四大金刚”
-
3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提起岭南,就会想到湿热的天气,疫疠的流行,而岭南医学似乎也成了温病最好的“教材”。然而,在岭南,阐扬仲景《伤寒》《金匮》经方者,亦不乏其人。清代有香山麦乃求、东莞陈焕棠;近代有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彤晖、鹤山易巨荪,四人均在广州开设医馆,治病救人,后人描述四人“为心性之交,每于灯残人静酒酣耳热之际,畅谈《灵枢》《素问》论略之理”,号称“四大金刚”
-
11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提起岭南,就会想到湿热的天气,疫疠的流行,而岭南医学似乎也成了温病最好的“教材”。然而,在岭南,阐扬仲景《伤寒》《金匮》经方者,亦不乏其人。清代有香山麦乃求、东莞陈焕棠;近代有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彤晖、鹤山易巨荪,四人均在广州开设医馆,治病救人,后人描述四人“为心性之交,每于灯残人静酒酣耳热之际,畅谈《灵枢》《素问》论略之理”,号称“四大金刚”
-
6还是从解表剂开始
-
9从解表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