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吧
关注: 790 贴子: 3,401

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力

  • 目录:
  • 科技周边
  • 0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对炎症后恢复体内平衡至关重要,它们在肾上腺皮质中合成。由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的广泛表达,它们几乎可以作用于人体内的所有细胞。皮质醇是最重要的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也是合成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的结构基础。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XMS)是比内源性皮质醇更有效和更长效的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生物半衰期为36~54h,具有抑制炎症、抗内毒素、抗休克等药理作用,现已广泛应
  • 0
    前列腺癌(PCa)是全球男性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实体恶性肿瘤,尽管有多种类型的疗法可延缓疾病进展,但大多数肿瘤最后都会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PRC)或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PRC),这也是导致PCa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延长PCa患者的生存期的方式主要有细胞毒性、镭-223化疗、摄入PARP抑制剂等,但这些治疗手段的组织选择性差、全身毒性高,且往往只能延长少于六个月的生存期,仍旧需要新型疗法的出现。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 0
    中性粒细胞是人类血液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当身体某部位发生感染或炎症时,它们会迅速被招募到受影响的区域,以清除病原体和受损组织。当中性粒细胞功能激活失调时,不仅会造成人体重要器官损伤,还会引起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阿尔兹海默症、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临床上已经开发了多种治疗手段,但ALI与ARDS患者的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 G蛋白偶联甲酰肽受体1(FPR1)是一种跨
  • 0
    细胞周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它控制着细胞从静止期转向生长增殖期。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s)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是整个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中的核心分子。CDKs本身作为单体时是没有活性的,它们的激活需要与细胞周期蛋白结合,形成CDK-cyclin复合物,从而调节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目前已经发现20个CDK成员,根据CDK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CDKs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主要包括CDK1/2/4/6等);另一大类CDKs参与转录调
  • 0
    VAV1是Vav家族的一员,Vav家族是一组信号转导蛋白,是作为Rho亚家族GTP酶的磷酸化依赖性的GDP/GTP交换因子(GEF)和衔接子分子,在脊椎动物中,该家族由三个成员组成——Vav1、Vav2,Vav3。Vav1主要在人造血干细胞编码表达GEF,包括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而家族成员VAV2和VAV3更普遍地表达。然而,VAV1的多结构域结构对其激活和功能至关重要,不同的结构域调节VAV1 GEF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活性以及随后的下游信号传导
  • 0
    HPK1蛋白,全称为造血祖细胞激酶1(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 1),是一种在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蛋白。它通过与多种接头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节T细胞受体(TCR)信号通路,对T细胞活性产生负向调节作用。 在T-细胞中,TCR接合触发了膜近端脂筏的一系列事件,包括酪氨酸激酶Lck和Zap70的激活以及LAT的衔接蛋白SLP76的募集。附加信号蛋白与SLP76的关联产生信号体复合物,导致T细胞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TCR激活后,HPK1被接合蛋白如Gads和Gr
  • 0
    巨噬细胞(Macrophages)是一种免疫细胞,是几乎所有成人组织中都存在的专业抗原呈递细胞。这种异源性细胞发挥多种作用,包括抵御病原体、伤口愈合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表现出高度的可塑性,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刺激而改变其表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为一种调节糖蛋白,能促使髓细胞祖代的增殖与分化成为粒细胞与巨噬细胞。 NKE7是NIMA相关激酶7的缩写,它在巨噬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NLRP3炎症体
  • 0
    IRAK4(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是人体IRAK激酶家族同工酶之一,在蛋白质磷酸化以及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接收来自上游toll样受体家族(TLRs)以及白细胞介素-1型受体家族(IL-1R)的信号,对其下游的NF-κB以及JNK信号通路进行激活,对人类的炎症反应和肿瘤具有重要作用。IRAK4蛋白同时具有激酶活性以及支架功能,因此利用降解剂对其进行降解能同时阻断IRAK4的激酶功能以及支架功能,从而实现对信号通路的完全抑制,发挥良好的抗炎和
  • 0
    HT-29细胞系,源自结直肠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具备成熟肠细胞的特征,并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分化途径。IL-17A,作为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对多种细胞具有生物学功能,包括招募中性粒细胞、诱导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等[1]。 在HT-29细胞中,IL-17A与TNF-α联合作用时,可显著提高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包括CXCL1)和Th17趋化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具体而言,IL-17A和TNF-α共同培养HT-29细胞后,CXCL1的基因表达水平显
  • 0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是Toll/白细胞介素-1受体(TIR)信号转导的最上游激酶。IRAK4发挥激酶活性磷酸化IRAK1,导致与受体复合物的亲和力下降而分离,并与TRAF6 形成复合物,导致TRAF6发生低聚作用,进一步通过转接蛋白TAB活化NF-κB,引起促炎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以引发抗病原体反应和炎症。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遗传学证实了IRAK4在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并假设IRAK4依赖性信号转导参与了某些癌症的治疗。不断积累的证据促使人们发现
  • 0
    SYM11是一种针对对称二甲基精氨酸(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简称sDMA)的抗体。sDMA是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后翻译修饰的产物,它是一种结构异构体,与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简称ADMA)不同。对称二甲基精氨酸(SDMA)是一种内源性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它通过抑制NOS来减少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合成,且不影响NOS的蛋白表达。 SDMA主要通过限制L-arginine供应给NOS,从而减少内皮NO的合成。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中,
  • 0
    Cbl-b(Casitas B-lineage lymphoma b)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对T细胞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研究cblb_mouse IL-2的过程中,我们发现Cbl-b在调节IL-2(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和T细胞激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IL-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对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至关重要。Cbl-b通过调节T细胞受体(TCR)和CD28信号传导来影响IL-2的产生。Cbl-b是CD28和CTLA-4信号的下游主调控因子。这种E3泛素连接酶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细胞,最终在缺乏CD28共刺激的情况下促
  • 0
    先天性免疫系统是宿主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种系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会在有害刺激物(如入侵病原体、死亡细胞或环境刺激物)的作用下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PRRs能识别由内源性应激产生的独特微生物成分,即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并触发下游炎症通路以消除微生物感染和修复受损组织。 有5个PRRs成员已被证实可形成炎性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 富含亮氨酸重复(LRR)的蛋白质(NLR)家族成员NLRP1、NLRP3
  • 0
    分子胶是诱导、稳定或增强两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另一方面,分子胶可以拉近靶蛋白和E3连接酶的距离,并诱导靶蛋白的泛素化和降解。由于和PROTACs结构不同,这种“单功能性的”分子胶可以更好的符合Lipinski的类药五原则。 RAS有RAS-ON(与GTP结合)和RAS-OFF(与GDP结合)两种状态,它的突变很常见,与很多疾病相关,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肿瘤靶点。RMC-6291是一种有效的KRASG12C(ON)共价抑制剂,在肿瘤细胞内形成KRASG12C(ON)和亲环蛋A(
  • 0
    分子胶(MGs)是一种能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界面上协同结合的一价小分子,它们通常对蛋白质配体的亲和力较低,但结合后能增强或加强界面上的相互作用。分子胶既可以结合原生PPIs,也可以结合非原生或新型PPIs。分子胶降解剂(MGDs)是分子胶的一种,它结合E3泛素连接酶,通过E3泛素连接酶将泛素转移至底物蛋白质上,通常将该蛋白质标记为通过蛋白酶体降解。这种机制使得所感兴趣的原生或非原生蛋白质被E3泛素化,进而导致蛋白质
  • 7
    根据美国FDA官网显示,2024年12月已对多款“first-in-class”新药、新适应症的批准做出监管决定,其中包括治疗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特应性皮炎、囊性纤维化、血友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
  • 0
    FAK(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它在细胞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迁移和侵袭过程中FAK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FAK抑制剂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FAK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都发挥着作用。FAK在正常细胞中也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细胞骨架的重塑、黏着斑的形成与转换中,这些过程对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至关重要,因此,FAK抑制剂可能会影响正常细胞的这些功能
  • 0
    PI3Kγ(磷酸肌醇3激酶γ亚型)是PI3K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在免疫细胞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白细胞中。PI3Kγ的功能主要为免疫细胞信号传导,参与免疫细胞的趋化性和活化过程;肿瘤微环境调控,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进展;抑制PAK1的去磷酸化损害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影响细胞能量代谢等。 通过抑制PI3Kγ的活性,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抗肿瘤免疫活性。这些抑制剂可能对某些类型的癌症,尤其是那些与免疫逃逸相关的癌症,具有潜
  • 0
    PRMT5(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是一种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的表观遗传酶,它参与了包括转录调控、RNA代谢、核糖体生物合成和细胞周期调控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PRMT5通过催化多种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底物的单二甲基化和对称二甲基化,在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MRTX1719是一种针对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的抑制剂,它通过与PRMT5-甲硫腺苷(MTA)复合物的协同作用来选择性地抑制PRMT5。这种选择性抑制作用特别针对那些缺失MTAP
  • 0
    PI3Kα基因突变存在于多种癌症中,如约50%的子宫内膜癌,30%的乳腺癌和25%的结直肠癌。PI3Kα的异常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耐药性密切相关。PI3Kα通路的改变是肿瘤恶化、疾病进展和产生治疗耐药性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因此PI3Kα是目前癌症靶向药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PI3Kα基因突变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I3Kα基因突变可以导致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通过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来
  • 0
    FAK(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它在细胞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迁移和侵袭过程中FAK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F AK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途径,调节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行为。多数肿瘤细胞中存在过量表达的FAK,因此,FAK被作为诊断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标记物,对FAK的调节也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FAK蛋白分子内含有多个可以被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位点,这些位点的
  • 0
    BTK C481S突变是BTK抑制剂治疗中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这种突变通过改变BTK蛋白的结构,使得共价BTK抑制剂无法与其形成共价键,从而降低或失去对BTK的抑制作用。C481S突变是导致BTK抑制剂耐药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设计新一代的小分子BTK抑制剂来克服现有抑制剂的耐药问题。 针对BTK C481S突变的耐药性,研究者们正在开发非共价的BTK抑制剂,这些抑制剂不依赖于与C481形成共价键,而是通过形成氢键可逆性结合BTK蛋白,从而抑制BTK活性阻遏BCR信号传导。
  • 0
    爱思益普拥有LI-COR公司的OdysseyDLx双色红外荧光成像平台,可在细胞微孔板中进行Incell western assay(ICW) 分析,结合了WesternBlot的特异性和ELISA的可重复性和高通量。可直接检测细胞内蛋白水平,磷酸化水平,受体活化水平等 BTK(Bruton'styrosine kinase)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属于TEC激酶家族,在B细胞的发育、活化、增殖和存活中起着关键作用。BTK在通过B细胞和髓系细胞中的B细胞受体(BCR)和Fcγ受体(FcγR)的信号传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治
  • 0
    B细胞淋巴瘤6 (B-cell lymphoma 6, BCL6) 是一种最初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中发现的致癌驱动基因,是 BTB/POZ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共有三个结构域:C端6个锌指DNA结合基元结构域、N 端 BTB/POZ结构域以及中间三个调节蛋白质稳定性和活性的PEST结构域。BCL6 C端锌指结构域负责与DNA结合,N端BTB结构域则是发挥转录抑制的活性位点区域,负责募集BCL6共阻遏物 (SMRT, B-COR, N-COR) 并组成二聚体,随后抑制细胞周期、凋亡、分化和 DNA 损
  • 0
    NRF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是一种关键的转录因子,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保护性作用,特别是在抗氧化应激应答中起着核心作用。在正常情况下,NRF2与其结合的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保持不活跃状态。当受到氧化应激或其他刺激时,NRF2与KEAP1结合被破坏,NRF2蛋白得以稳定并迁移到细胞核。在细胞核中,NRF2与其他共激活因子协同作用,启动靶基因的转录。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也能影响NRF2信号通路的活性。一些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作用能
  • 0
    NRF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是一种关键的转录因子,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保护性作用,特别是在抗氧化应激应答中起着核心作用。NRF2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抗氧化反应。当细胞受到氧化应激或其他损伤时,NRF2被激活并迁移到细胞核,结合靶基因的抗氧化应激元件(ARE),启动一系列抗氧化基因的转录,例如抗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等。这些基因产物可以清除自由基和其他有害分子,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一些化合物,包括合成化合物和植物来
  • 0
    BCL6 (B-cell lymphoma 6) 全称为B细胞淋巴瘤6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它编码的是一种95kDa的Kruppel型锌指蛋白,具有与其他转录因子的同源性。BCL6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包括细胞活化、分化、细胞周期调控和DNA损伤修复等。 BCL6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在生发中心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发中心是B细胞在面对抗原刺激时经历的一种特殊状态,在此过程中B细胞不断突变、选择并分化为效应细胞或记忆细胞。BCL6通过抑制一些负向调控基
  • 0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 mTORC1) 是细胞内一个关键的信号分子,主要调节细胞生长、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它在细胞溶酶体表面激活,通过磷酸化下游底物如S6K激酶、4E-BP1和转录因子TFEB等来促进细胞的合成代谢。pS6(磷酸化S6蛋白)是mTORC1信号通路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物。S6蛋白是40S核糖体的一个组成部分,mTORC1通过磷酸化并激活S6K1和S6K2来调控S6蛋白,从而影响mRNA的翻译和蛋白质合成。pS6的水平通常被用作mTORC1和S6K
  • 0
    雌激素(Estrogen,E)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类固醇化合物,包括雌二醇、雌三醇、雌酚等,对生殖系统的发育、骨的成熟等机体生理活动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属于类固醇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它能与雌激素特异性结合,通过雌激素应答元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s,EREs)调节基因的转录,为雌激素发挥生物学效应提供保证。 目前,ER抑制剂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
  • 0
    雌激素受体 (ER) 是一类核激素受体,主要分为ERα和ERβ两个亚型,它们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ER阳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大多数。雌激素与ER结合后,刺激受体调节下的转录,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因此,针对ER阳性乳腺癌的激素疗法可减少雌激素生成、中断ER信号传导、降解ER或者改变ER调节下的信号传导或增殖通路。 ER在未结合雌激素时主要以与热休克蛋白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胞质中。
  • 0
    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DNA-PK,依赖DNA激活的蛋白激酶)是由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 catalytic subunit)和Ku70 / 80异二聚体组成的复合物。其中,Ku70 / 80异二聚体可以识别DSBs并募集激酶亚基DNA-PKcs。DNA-PKcs属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关激酶(PIKK)家族,作为核DNA依赖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催化亚基,DNA-PKcs在细胞对DNA损伤的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过程中。 DNA-PKcs通过磷酸化位点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其他与DNA修复和
  • 0
    URAT1是一个重要的肾脏尿酸盐转运体,是由有机阴离子编码家族SLC22A的SLC22A12基因编码的一种膜转运蛋白。URAT1只能特异表达在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侧,尚未在其他地方发现有URAT1的表达。 URAT1介导尿酸的再吸收,从而调节血尿酸浓度。在肾脏中,URAT1参与尿酸、有机酸、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再吸收和排泄,对维持体内尿酸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排泄的尿酸盐主要通过URAT1转运蛋白在肾脏中重新吸收,而URAT1转运蛋白也是抗痛风药物的关键靶点。
  • 0
    肝脏是药物代谢和转运的关键器官,而转运体在肝脏中负责药物的摄取与排泄,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安全性。评估肝脏转运体在DDI研究中的作用,对于药物研发的成功至关重要。 正文: 肝脏转运体分为两类: ·摄取型转运体:如OATP1B1/3、OATP2B1、OAT2和OCT1/3位于肝细胞的基底膜,负责将药物从血液摄取到肝细胞中进行代谢。例如,他汀类药物是OATP1B1/3的底物,会增加药物在肝脏中的暴露。 ·外排型转运体:如P-gp、BCRP、MRP2、BS
  • 0
    转运体是一类在细胞膜上表达的功能性蛋白,在药物代谢和转运中起关键作用。通过研究这些转运体,可以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揭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另外转运体作为药物在体内的重要转运媒介,其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的OATP1B3属于溶质转运体(SLC)家族,主要负责将内、外源物质转运至肝细胞代谢。它通常局限性地分布于肝细胞窦状隙侧肝细胞膜上,但近期研究也
  • 0
    尿酸转运蛋白1(URAT1,也称为SLC22A12)是一种重要的尿酸转运蛋白,主要参与尿酸的重吸收过程。了解URAT1的组织分布和细胞分布对于理解其生理功能以及开发针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组织分布: URAT1主要表达在肾脏的近端小管,特别是S3段。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而URAT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使得它在调节尿酸排泄中起着关键作用。除了肾脏,有研究表明URAT1也可能在其他组织中低水平表达,如心脏、血管和平滑肌细胞
  • 0
    前言:Caco-2渗透试验中,低渗透系数(Papp)通常被解读为药物跨膜渗透能力较低。然而,实际试验中如果回收率低,可能导致Papp值的低估,使药物渗透能力被误判为低渗透性。低回收率的原因可能包括非特异性吸附、细胞内滞留、药物降解或容器吸附等。本文将分析如何通过数据解读和实验设计判断低Papp是否源于低回收率,以及如何进一步明确Papp值的意义。 数据解读: 在化合物的体外渗透试验中,往往会出现渗透系数低估的情况。如何判断低的渗
  • 0
    引言:Caco-2细胞模型是药物渗透性研究中的金标准方法之一,通过测定药物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来评估其跨膜渗透能力。然而,在实际试验中,由于药物的回收率低,可能导致对药物真实渗透特征的误判。这种现象可能源于非特异性吸附、药物滞留。本文将从回收率的意义、回收率与渗透系数的关系、回收率低的潜在原因及优化策略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回收率的意义及其在渗透试验中的作用 1.1 回收率的定义 回收率是指实验中供体和接受相中药物
  • 0
    Caco-2渗透试验中回收率低的潜在原因及其对渗透系数(Papp)的影响 药物回收率低的潜在原因: 1.非特异性吸附 药物可能吸附在实验装置的不同位置,导致回收率低: ·滤膜和孔壁吸附:滤膜材料(如聚碳酸酯)的静电作用或疏水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吸附 ·培养皿和装置表面吸附:亲脂性或疏水性化合物容易与实验装置表面发生吸附 Papp的影响:吸附的药物未参与跨膜转运,实际降低了供体浓度,可能低估Papp值。2.药物在细胞内的滞留 药物在跨膜过
  • 0
    在理想实验条件下,回收率与渗透系数之间应无直接关联,渗透系数仅反映药物的跨膜扩散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C acceptor:供体侧浓度; V acceptor:接受测体积 C donor:供体侧浓度; V donor:供体侧浓度; Time: 孵育时间 Area:渗透面积; Cinitial, donor:供体侧初始浓度。 理论上,只要供体和接受相中的药物总量保持恒定,即回收率不受实验干扰,Papp的计算不应因回收率的高低而改变。 1.实际中的回收率对Papp的影响 在实际试验中,低回收率往往会
  • 0
    前言:Caco-2细胞模型是评估药物吸收和外排底物鉴定的重要工具。本文实验比较了在双向渗透实验中添加和不添加牛血清白蛋白(BSA)时的渗透性差异,以更好地理解BSA对低质量平衡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Transwell 模型: Caco-2细胞单层在tranwell板中培养21-25天,然后通过检测跨上皮电阻(TEER)确认模型的完整性。双向渗透试验的A-B渗透系数检测:向细胞单层的顶侧(AP)加入化合物工作液溶液,基底侧(BL)加入含4% BSA和不含BSA的空白buffer溶液。BL到AP方
  • 0
    引言:Caco-2细胞模型作为药物渗透性研究的重要工具,广泛用于评估药物吸收和外排能力。然而,在渗透性试验中,非特异性吸附现象会显著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非特异性吸附主要发生在试验的几个关键位置,包括细胞、滤膜、孔壁。了解这些位置的吸附机制和影响对优化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尤为重要。 非特异性吸附的主要位置分析: 1.细胞表面吸附和胞内滞留 Caco-2细胞单层的膜蛋白和脂质双层结构为药物分子提供了多个可能的吸附位点,
  • 0
    针对Caco-2渗透性实验中回收率低的问题,研究人员已经提出并验证了多种解决方案。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优化实验条件、调整系统设置以及利用辅助试剂来改善实验结果。 首先,针对脂溶性化合物的非特异性结合问题,可以通过在接受体侧加入牛血清白蛋白(BSA)等“sink剂”来改善回收率。BSA能够与化合物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减少其在滤膜和细胞上的吸附,从而提高回收率。此外,在缓冲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也有助于减少化合物与实验装置的非特
  • 0
    渗透性分析是体外ADMET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药物的渗透性是其肠道吸收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利用Caco-2细胞模型的渗透性测定是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因为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与人类肠道相似。并且预测的渗透性和体内人体吸收之间的良好相关性已经得到证实。 Caco-2顶膜表面形成的微绒毛形态与胃肠道上皮的小肠绒毛相似,且顶膜表面表达了众多细胞膜转运体,例如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多药耐药蛋白2(MRP2)。
  • 0
    在Caco-2渗透性实验中,回收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研究人员。这一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个复杂因素,包括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实验设备的特性、以及实验条件的设置等。 首先,化合物的高脂溶性是导致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脂溶性化合物由于其对细胞膜和实验装置的吸附能力较强,容易在系统中发生不可逆的非特异性结合。例如,这些化合物可能吸附在培养板、滤膜或细胞本身上,导致供体和接受体侧均无法完全回收化合物。其次,化合物的稳定
  • 0
    在Caco-2渗透性实验中,回收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研究人员。这一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个复杂因素,包括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实验设备的特性、以及实验条件的设置等。 首先,化合物的高脂溶性是导致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脂溶性化合物由于其对细胞膜和实验装置的吸附能力较强,容易在系统中发生不可逆的非特异性结合。例如,这些化合物可能吸附在培养板、滤膜或细胞本身上,导致供体和接受体侧均无法完全回收化合物。其次,化合物的稳定
  • 0
    Caco-2细胞模型作为研究药物吸收和外排的主要体外工具,其渗透性实验中常出现回收率低的问题。回收率的概念通常指化合物在实验结束后被成功回收的比例,其理想值应接近100%,表明化合物在系统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检测性。然而,实际操作中,尤其是针对脂溶性化合物,回收率往往较低,这引发了对Caco-2模型回收率现象的深入研究。 低回收率现象可能表现在供体侧和接受体侧的化合物浓度与实验初始添加浓度之间的显著差异。这种现象不仅
  • 0
    渗透性分析是体外ADMET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药物的渗透性是其肠道吸收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利用Caco-2细胞模型的渗透性测定是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因为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与人类肠道相似。并且预测的渗透性和体内人体吸收之间的良好相关性已经得到证实。 Caco-2顶膜表面形成的微绒毛形态与胃肠道上皮的小肠绒毛相似,且顶膜表面表达了众多细胞膜转运体,例如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多药耐药蛋白2(MRP2)。
  • 0
    8聚精氨酸-聚epsilon赖氨酸 是我国生产的新型细胞穿透肽。通过赖氨酸上的胺基,可以偶联新药分子,提高新药的溶解度,提高新药的细胞穿透性能。8聚精氨酸-聚epsilon赖氨酸的N端和C端均不含保护基。
  • 3
    根据美国《处方药使用者付费法案》PDUFA的预期目标日期,预计今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对3款创新药物的批准做出监管决定。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6657

目录: 科技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