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之一,也是牛顿最重要的贡献。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运动的公理或定律 定律2 运动的变化正比于外力,变化的方向沿外力的直线方向 这与现在的表述——“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到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差别不大。牛顿在随后的附注中说:“迄今为止我叙述的原理已为数学家接受,也得到了大量实验的验证”,这样说不知意为何指,实验究竟是谁做的也没有交
-
0电池的充电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连接电源充电,另一种是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利用2个线圈来实现充电的无线充电。现在尝试换一种方式,看能不能只用一个线圈就可以给电池充电: 电池是由导电性良好的电解液和电极构成的,当把电池直接置于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可以由交流电来实现,也可以用电机驱动永磁体来实现)中时,可能的结果如下: 1,电池中的电解液和电极只会发热,不能实现充电的目的 2,可以充电,但转换效率很低,充
-
3如果有一天!草根突破了物理学根基,成功了,文章和技术进不了祖国,和他们的什么体制,如果你去捐赠!他们还要证书!你去申请证!他们又不敢对书本以外铁证认定,就这样石沉大海,这些审查他照常上班吃着,劳苦人民给他的洫汗,不干正事!始达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创新技术捐不进祖国,无能为力的石沉大海!造福不了祖国和人民大众,眼睁睁看着他们不用这个技术而,损耗子孙后代的天然能源!心里滴着洫也无能为力!假设有一天公布我成
-
0伽利略认为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是导致潮汐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地球的一个自转周期为什么会出现2次大潮?对此,伽利略并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说法。下面讲一下我的看法: 地球的稳定运行说明,在其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有加速就必然就会有减速,有减速也必然就会有一个加速的过程,周而复始...,如果说加速的过程产生大潮,那么减速的过程也同样会产生大潮 半日潮可以理解为,在12小时内地球
-
891、生鸡蛋加热能变成熟鸡蛋,那熟鸡蛋冷冻不就变成生鸡蛋了吗? 2、变不回来是因为温度不够低。 3、返生温度的绝对值与加热温度相等,用100度的开水加热就要用零下100度的冰水返生,用500度的开水加热就要用零下500度的冰水返生。 4、欢迎有理有据的讨论,没做过实验的去做实验,最烦不做实验就开始喷的人!
-
0
-
0祖国有没有正能量,为祖国科技而冒险的挂靠单位部门,一个超越常温超导风波事件还要大的技术突破,论文以经写全,寻求有为祖国科技冒险的正能量单位部门挂靠发表论文,如果有兴趣的联系,我可以先把我的论文发给贵单位看了,有这样的物理特,物理条件成立,才发表!如果我论文内容与我说的不一至,本人接全网骂!可以经济赔钱都可以!谢谢大家支持!
-
0祖国有没有正能量,为祖国科技而冒险的挂靠单位部门,一个超越常温超导风波事件还要大的技术突破,论文以经写全,寻求有为祖国科技冒险的正能量单位部门挂靠发表论文,如果有兴趣的联系,我可以先把我的论文发给贵单位看了,有这样的物理特,物理条件成立,才发表!如果我论文内容与我说的不一至,本人接全网骂!可以经济赔钱都可以!谢谢大家支持!
-
3一眼望去,在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波尔、薛定谔、狄拉克等人的耀眼光环下,伽利略黯然失色,还真没有能拿的出手的高大上的东西,能偶尔被人想起实属不易,幸甚! 但他所开创的物理学方法——观察现象、逻辑推理、通过实验从定性到定量,把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物理学研究(尽管用的都是初等数学),他是第一人,这些方法沿用至今 具体贡献主要有:系统的提出和论证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对重力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阐述;
-
1一般认为,静电感应对导体来讲,就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定向运动到导体的一端而在导体的两端分别带上正负电荷的现象。当把导体的两端连接导线,电荷对外输出生成电流,问:该电流会持续存在吗? 个人认为该电流不会持续存在,在电路连通后将很快消失。理由不充分,但还是有点意思的—— 先讲一下导体两端异种电荷的产生:由于导体会排斥电场,不让电场的电力线进入导体的内部,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就会排斥这个外
-
0
-
2给电解液通直流电是一个电化学过程。有反应物析出的就是电解,没有反应物析出的就是一个储能过程。其中,充放电较慢,能量密度较高的就是电池;充放电很快,能量密度较低,功率密度很高的就是电解电容和超级电容,此时,电池和电容已经无法严格区分。 一般给电解液通直流电,二元化合物会有反应物析出,不能实现储能的目的,如水,氧化铝等;多元化合物通常没有物质析出,可以储能,如蓄电池中的硫酸铅,锂电池中的碳酸锂等,但能
-
12
-
2
-
1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立晨简介-https://card.weibo.com/article/v3/editor#/history/3687979
-
6
-
2
-
1刷帖太多了有刷屏嫌疑哈
-
1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和“涡旋电场”两个概念的提出都不是基于实验,而是纯理论上的东西,属于基础不牢。但让人惊奇的是他提出的“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实验支持,实验支持的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电流产生磁场)”,又的确为电磁波的发现打开了大门,为什么会是这样? 没有实验支持的学说一样能做大贡献,这到底是歪打正着呢,还是未卜先知的预言家?或许直到人们真正认识电场和磁场以及
-
0在物理学史上,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终极认识,一切都应该是向前发展中的 而电磁学的发展却让密里根等人在上世纪初就给锁死了,所有的对电磁现象的诠释全部都是围绕电子所带电荷就是基本电荷这一论断展开的,如电流、导电、电阻、电生磁、磁生电、电容以及超导等等,无一例外。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电荷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电子和质子作为载体(无视在微观世界,电子和质子都是很大的粒子,它们所带电荷只是一种
-
1先说一下自己当年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阅读该书的感受:开篇就是定义、公理、定理、定律、推论,然后是问题、引理、命题等等,整一个自然哲学(物理学)版的《几何原本》再现。看得人除了莫名其妙,还是莫名其妙。如第12章 球体的吸引力 命题70 定理30 ——“如果指向球面每一点的相等的向心力随着这些点的距离的平方减小,则该球面内的小球将不会受到这些向心力的吸引”——不多举例,单看这一条,就问你懵不懵? 全书除了序,基本不提
-
0https://minke.fandom.com/zh/wiki/%E6%B0%91%E7%A7%91%E8%BE%9E%E6%
-
0取导电能力较差的某种金属材料制成的2根导线,用截断再焊接的方式做十字连接,然后分别给二者接通其所能承载的最大电流,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其中的自由电子全部定向运动起来,问: 此时连接处的自由电子该如何运动?一个自由电子是否可以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
-
0在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中,两个极板间这个逐渐增大和减小的电场会产生磁场,这个变化的电场变化的并不快,问:这个磁场可以被实验检测到吗? 可以在两个极板旁边放几个小磁针或者把一个线圈置于两个极板中间试试... 电磁学的实验表明:电流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流,好像从未有实验证实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一说 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假说只是为了理论的自洽才认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等效于传导电流
-
0
-
0高压只能作为实现超导的辅助手段,而降温即便是在零压力下也能实现超导 就是用硬度最高的金刚石作为施压的载体,无论施加多么大的压力也不行,除非金刚石在室温下本身就超导。因为在室温下,构成金刚石的碳原子也是在正常振动着的,用一个振动着的原子去挤压另一种振动着的原子(分子),那么无论施加多大的压力,这个受压物质的原子(分子)都是处于振动状态中的,最多是与金刚石的碳原子同步振动——问题是:金刚石室温下超导吗
-
1在一个由铜导线连接小灯泡所构成的电路中,为什么电流的热效应会集中于由金属钨制作的灯丝上呢? 如果说电流的热效应就是因为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被阻碍而引发的一种效应,那么由金属钨做成的灯丝中的自由电子相对于铜导线要少很多,造成的阻碍就少,同时由Q=I2RT可知,灯丝所产生热量的多少主要是有电流强度I的大小决定的(铜导线的电阻更小,电流更大),电阻R并不是关键所在——这样,发热更多的应该是铜导线而不是钨丝——这
-
46
-
2先前多次谈到电阻,但总感觉如鲠在喉,好像并没有把问题给讲清楚,如“电阻”到底是什么?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签于此,那就把它掰开揉碎了再讲: 其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电阻”这一概念下的非常具有迷惑性,很容易就让人理解成是对电流的阻碍——真是这样的吗?不对,应该理解成是对电流通过能力的一种限制更符合实际,打个比喻:普通公路与乡间小路的区别在于通行能力上的差异,并没有哪个在路上设置障碍不让
-
3先前的一个帖子解释了自然天体椭圆轨道的成因,下面再讲一下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圆,也可以是个椭圆。决定人造卫星轨道与速度的关系式为v2/r=g,从而求得卫星的环绕速度v=7.9千米/秒(第一宇宙速度)。依据v2/r=g,给卫星加速的同时,增大其轨道半径,这样得到一个运行速度大于7.9千米/秒的正圆轨道应该也是可行的。实际上,在7.9千米/秒速度的基础上给卫星加速得到的通常都是一个椭圆轨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一个可能的原
-
2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在他们创建属于自己的引力理论的时代,都不可能意识到宇宙会如此之大,都认为自己的理论应该足够用。而现实是,仅仅一个银河系的作用半径就超过一千万光年。如果说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几百万个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的话,那么它的引力或者说造成的空间弯曲在银河系的边缘也就只能剩下个理论值了,聊胜于无。在这么远的距离上还能拉住高速环绕运动的恒星,无论列出多少公式,解多少方程都是解释不了的,大话之乎
-
6
-
2
-
1珠海航展,看飞行表演,看着看着走神了: 假如战斗机飞行员做大抛物线运动,即先狠踩油门加速爬升,然后再开启发动机反推模式做减速俯冲,这样飞行员就会全程都处于一个超重状态,这不就是“地心脉动”所产生的效果吗? 回归地表,再去看单摆的运动,异曲同工,胆子大一点,猜想就变现实。与牛爷的“神秘的质”和爱神的“空间弯曲”相比是土得掉渣,但更易理解,就是显着没啥学问(公式都是现成的,只是转了个弯)
-
1原因大概如下: 1,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形下,通过G=mg,先预设了F=GMm/r2=mg,从而得到GM=gr(g和r都是实测值),这样就把一个纯理论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了。测不出引力常数也行,早期人们关心的就是GM 2,在相关的计算中,万有引力公式都是与其它公式共同应用的,得出的结果有喜也有忧。得其优者大力褒扬之,誉为传奇,如海王星的发现。其余没啥发现的就隐之,为尊者讳。再者,即便在计算中觉着有什么不对劲,但盛名之下自然不缺大儒给牛爷
-
2最近有点闲 对于一个在大椭圆轨道上做环绕运行的天体(如哈雷彗星)来讲,在一个环绕周期中,一半的时间是在接近中心天体,另一半的时间是在远离中心天体。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的平方反比律,在远离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逐渐增大,引力就会越来越小 问:此时该天体公转的速度为什么会是逐渐变慢的呢?难道不应该是束缚的力越小,脱离的速度就会越快? 不会是该天体跑累了慢点走想歇歇吧
-
0想办法让其理论自相矛盾就是最高效的理论批判。用现有的知识去评判一个新想法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先别急着选边站队,而是尝试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百依百顺,看看最后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假如自相矛盾,那么大家只好先散了——欢迎想好了再来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简化了的二体运动得到的概念,只是,天上人间从来都不是一个二体问题,更不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理论模型到实际应用),而是理论模型在
-
2不能这样认为 因为地面上的物体在做竖直上抛运动再转换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整个过程中,该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是指向地心的——如何简单地解释这一现象呢? 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解释,很难,因为此时的地球和物体已经不能再视为质点,而用引力场方程好像更繁琐,要是不怕麻烦呢?那就是“哎呀妈呀,总算圆过来了!” 这样,本着去繁就简的原则(奥卡姆剃刀原理),最简单的推断就是:这个方向不变的加速度就是源自地心的“脉动,即地球只
-
0从始至今,都认为很难,太难了!从未往简单了想过 可以往简单了想吗?那就一点都不难,信不信由你。回望历史,甚至简单到能让人笑出大鼻涕泡来,嘿嘿 需要公式吗? 需要。本着能解释地球和地月系统就能够囊括所有较大的天体及系统的原则,在地球上,这个公式就是mg=G(公式取自伽利略和牛顿,灵感源于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需要指出的是: 1,这里的g源自地球发自地心的脉动,地心脉动的加速度就是地表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
-
3用几何学的概念来替换物理原理。在这一过程中,黎曼几何绝对不是工具,有懂行的同志可以考察一下
-
3近一个世纪以来,理论物理学家们给这个世界画了好多大饼:暗物质、暗能量,超炫、圈量子引力、万有理论等等,画的一个比一个馋人,数学玩得溜满脑门都是道理,能把人给馋哭。恕咱不厚道,在这些大饼上都可以盖上同一个萝卜章:不可验证! 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有人说,以太的学说不也是经历几百年之后才被实验判定的吗,着啥急?但那个几百年到底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以太的问题?或许都不会超过现在的几个较
-
1让氢原子分解成电子和质子,通常的做法是先将氢气电离,然后再施加强磁场,这样的过程其实很难。而氢燃料电池只是在铂的催化下通过电解质膜就可以实现——给氢原子去壳就这么容易!这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呢?如此,还要啥效率低下的烧开水发电,还要啥自行车? 氢气和氧气都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这说明它们各自的单原子状态都是不稳定的,不稳定就意味着在此种状态下比较容易发生反应。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过程是一种剧烈的反
-
1一般情况下,超级电容可以理解为电容与蓄电池的结合体。 电解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如电解水。在电解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电能都是消耗在破解化合物的化学键上的,因为这些化学键很强。假如在这一过程中只破坏化合物的化学键,而不让(没有)物质的析出,即让化合物处于被电解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存储电能的目的。问题:如何让电能(电荷)只是存储在电解液中,而不完成电解呢?(较低的电压很可能就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了,
-
2今年光伏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在自家安装了53块板子(每块550瓦),六月初并网发电。九月下旬的某天登录页面,发现三个月共发电一万五千多千瓦时,当天(有阳光)的发电量是178千瓦时,效率还可以。感觉光伏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最大问题是储能,这也是农户不能建独立自用电站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锂电池还是太贵,同时安全性也不够。如果储能问题解决了,三十块板子的独立电站大多就可以实现用电自由 2,发电效率百分之二十左右,还是有点
-
26那些老民科水准还真是高于新民科很多,我不太理解为什么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