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吧
关注: 2,254 贴子: 7,537

法仲景,诛外感病和急症!效叶桂,治慢性病

  • 目录:
  • 中国古代史
  • 0
    2 麻黄汤和白虎汤类 麻黄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桂枝汤证,寒在血管外、腠理内之体液中,故脉浮而不紧。此证寒入血中,血中水不外溢、无以为汗,寒闭血脉故脉浮而紧。故用麻黄迫血中水外溢,作汗以送寒外出;桂枝行气、甘草补气、杏仁宣肺共助麻黄发表。用杏仁宣肺,防止麻黄倒逼血中寒袭肺。 古法先
    唐融儿 4-28
  • 0
    1 桂枝汤类 1.1 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营气强、卫气弱。营气强迫血中水外溢于体液,卫气弱使腠理开而汗出。故用白芍敛营,增加静脉回血;炙甘草温中补气,桂枝利尿升阳、温经通脉行气以实卫;生姜发散
    唐融儿 4-28
  • 1
    原理卷: 溯源浚流第一 人身第二 辨证第三 诊断第四 药解卷 : 药解第五 药解第六 药解第七 药解第八 药解第九 方解卷 : 桂枝汤类第十 麻黄汤白虎汤类第十一 苓桂汤连芩汤类第十二 柴胡汤泻心汤栀鼓汤百合汤类第十三 薤白汤陷胸汤类第十四 承气汤抵挡汤类第十五 四逆汤与诸阴方类第十六 气血方与温病方类第十七 病治卷 伤风第十八 内伤第十九 肥胖与瘦积综合症第二十 疡科第二十一 伤科第二十二 杂论第二十三 附录 《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
    唐融儿 4-24
  • 0
    葛根、升麻 葛根,阳明之要药。俗云葛根性寒则非矣!增液耳!柴葛纤维多,升阳布津第一。粉葛含淀粉多,善蓄水润燥。增血中水用柴葛,增体液中水用粉葛。故项背强几、血疹用柴葛,消渴、白疹用粉葛。升阳止泻用柴葛。 升麻甘寒,善入脾胃肝肠肾,增液、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能入下焦,故升举力强。能入骨,治诸骨热;能入血,治诸血热。重用釜底抽薪,善清上行之火,治诸齿舌、咽喉肿痛。清热用量宜大,升阳用量宜轻。 银花、
    唐融儿 4-23
  • 0
    桔梗 桔梗性偏温。桔梗能上行到颈部,再上就上不去了。桔梗升于横膈以上,哑门以下。扩张气管排痰,能将气血集中于胸部,也就是开胸扩肺。因其宣肺,故能平喘、透疹;因其宣胃,故能利咽、透脓;平喘利咽,与降药伍。 因其升提,可治诸泄泻滑脱之证。大肠、前列腺、肾病用它,只因病灶在下,降无可降,就只能升了,但是这种用法剂量不大。诸逆忌升者,不宜。重用可导致呕吐,有医家重用其涌吐痰涎。 杏仁 杏仁微温,泻痰平喘,寒热
    唐融儿 4-22
  • 0
    概述: 今传药书最古者,《神农本草经》也!传为神农氏作,其实乃魏晋人博采方书而纂。常言某药可常服、益寿延年,皆服食家之语。至唐有《新修本草》,宋有《证类本草》。及明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所录甚广,遂为后世之圭臬。 然此皆药者药书也!始读之欣欣然似有所得,待临证茫茫然不知所措。呜呼!医者药书何在? 后世最弊者,莫过于分类定药。其实一药常入多经、治多病,只需使引得当耳!药不误医医自误也!余勤求古训,广博
    唐融儿 4-22
  • 0
    柴胡 柴胡升肝第一,因升肝脾助运化,故能升中气,若云其升肺则谬矣。伤寒发热用量宜大,疏肝用量适中,升中气用量宜小,反佐升肝用量亦小。常规用量:5~30克。俗云“柴胡竭肝阴”,实不知药物升降佐使之道。北方野生红柴胡佳(内蒙最佳),家种者次之,南方所出者不可用。 香附、乌药、槟榔、大腹皮、枳实、厚朴 香附生用疏肝强、治在膈上,醋制能深入膈间至少腹。乌药治在膈之下,膈之上亦能温胃,重在使引。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用柴
    唐融儿 4-22
  • 0
    磁石、代赭石、生铁落、自然铜 磁石咸寒,重镇心阳,兼镇肝肾。用于阴虚或营血热者,热去、水蓄、龙潜,浮阳则沉归于肾,故有纳气之功。生用、忌煅。入丸散不宜久服;久服可入煎剂,先煎久煎。代赭石主镇肝阳,生用、忌煅。生铁落性大寒:镇阳泻火、清热解毒,生用。补铁生血、攻毒疗伤,醋淬用。自然铜伤科要药,攻毒疗伤、续筋接骨,醋淬用。 朱砂、礞石、硼砂、芒硝、石膏、滑石 朱砂重镇心阳,功同磁石;然解毒、止痉之功更胜。
    唐融儿 4-22
  • 0
    诊断 诊断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又要留意细节。把握宏观要熟读经典,体察细节要多看医案。然后勤于实践、敏于思索,才能日益精进,辨细微于毫发之间。在此不将诊断之术一一列举,只将个人有所心得之处道来。细节者,将在《病治》卷中就病而论。 进门休问荣枯事,一观容颜便得知。诊断重在细节!故望诊包含万象,患者胖瘦高矮、神情举止、动静喜好,全在观察之列。头大、脖子粗短的人,阳气不易升发,督脉常阻滞、清窍常壅塞。目凸
    唐融儿 4-17
  • 0
    由上篇可知,医学不是岐伯、黄帝讨论出来的,而是逐渐累积发展起来的。于是,经典并非不能更改,而要不断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修正理论。今天,我们已置身于历史的十字路口,焉能不有所为。 中医的本体论:天人感应、天人相通、天人合一。 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整个世界都是由精微之物组成。人与外界可以交换组成部分。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灵魂,是许多人朴素的世界观,也是中医最基本的理念。天人分离,导致了疾病、烦恼、灾
    唐融儿 4-17
  • 0
    辨证第三 辨证与辨病 古无“症”字,证的意思就是判断疾病的根据,也就是人生病的异常表现,这些现象谓之“症状”。由于一些类似的病总是出现一些相似性的症状群,这些症状群背后往往有一个相同的根本原因,导致“证”的涵义引申成:症状背后的根本原因。故有: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气虚证、阴虚证等等。于是近古以来,医家区别“症”与“证”:症指症状、症状群,证指根本原因。不管由于误会还是偶然,历史总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唐融儿 4-17
  • 1
    摘要: 本文先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入手,论述了由太阳历、太阴历到阴阳合历。阴阳合历的出现,是阴阳相合思想的萌芽!但是阴阳合历并不是有意识的阴阳相合思想,殷商晚期在酉时彡日写作合文“酉彡”,还有日月同祭的合文“月彡”,说明殷商已经有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关键词: 天文,阴阳合历,十母十二子,殷商,祭祀 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astronomical calendars, discussing the evolution from the solar calendar andthe
    唐融儿 4-15
  • 0
    阴阳理论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陽”,从阜。“阜”字,始见于一期甲骨文,其形似崖壁。从阜之字皆与山崖有关。“陽”字亦始见于一期甲骨文,其形为山崖之旁、日出树梢之上,意为向阳之地。华夏之域,山之南终年有日照,山之北则冬季日照少。故引义为:山之南。 “陰”,从阜,始见于西周中期金文。其字形较为多样:有似树木遮蔽不见日者,有似山崖之下月照者,有似两侧山崖在谷涧之中者。意为少见日光之地。“陰”字出现比
    唐融儿 4-14
  • 0
    醫者,方技爾。衣冠士族不恥,黎首烝民不重。反不如巫蠱之術,立廟堂之高,行江湖之遠。皇如仲景,竟不見於正史傳錄。有清數百年至今,經學大師輩出,然多不屑於醫書校讎,台所聞者,隹孫星衍輯校《神農本草經》。若彼扶桑,儒醫一體,世襲其業,醫經整理反勝於我中華。世無萬數,人無二生,死生亦大哉!一旦染病,帝王將相、鴻儒巨賈,莫不決死生於醫者,故醫者實人生之要事也! 台不敏,生於草莽,窮居陋巷;德匱才疏,命淺福薄
    唐融儿 4-12
  • 0
    一、《金匮玉函要略方》、淳化本、宋本、康治本、康平本 北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以淳化本为底本。淳化本与《金匮玉函要略方》、《千金翼方》不同,避杨坚讳,改“坚”为“硬”、“鞕”。《金匮玉函要略方》是秘阁中发现的蠹简,随代早就不用竹简了,此简至少是南北朝之物,所以自然就不避讳。《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应该是孙思邈后来从南方得到的秘本,隋朝统一南方的时间短,可能这段时间没有翻钞,也就没避讳。 林亿等校出了
    唐融儿 4-12
  • 0
    主治各种虚病,因果业障病,附体病,冤亲债主病。外邪病。各种仙家病。几年几十年都没治好的可以找我结缘。没有我治不好的虚病。一次结缘,保你一生。你前世如果是上届的尤其是在上届担任过职务的人由于受罚转世下来历练的身上的冤亲债主的数量都无法预估(就像人间的执法人员一样你不知道你一生抓过多少个犯罪分子)。这些你前世抓过的或者恶意伤过的误伤的所有灵体都会在你今世力量最薄弱没能力的时候找你讨报,这些冤亲债主讨报
  • 10
    中焦寒湿严重,但阴虚易上火,反酸严重,哪个高人给个方子。舌苔厚白水润,但舌质很红,人很瘦。严重消化不良,肚子经常有水声。年龄61,男
  • 16
    中医大神们一起来讨论,腹胀腹痛,肠鸣,腹股沟酸胀,右腿无力,胃里一直有汽水声,上腹部顶胀,吴茱萸汤,四逆汤,大柴胡,承气汤,效果不大,
  • 0
    师父赠予我几本珍贵的中医书籍:《冉注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校注》《金匮要略讲义》《伤寒论讲义》。师父今年七十多岁,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和叔父皆为中医。他自幼习医,于1979年考入大学,专攻中医专业,至今行医近五十载。这几本书是师父在大学时期所购,首次出版时间在1981年至1983年之间,如今已极为稀有,版本尤为珍贵。 这些书不仅是中医理论的瑰宝,更承载了师父求学时的记忆与传承之心。师父一再叮嘱我,学好中医,必须打牢理
    芃麦 1-22
  • 0
    张仲景养生学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张仲景的医学理论与养生实践,强调预防疾病、保养身体、顺应自然和调和内外。以下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几个核心要点: 治未病理念: 张仲景极为看重“治未病”这一观念,认为预防疾病是养生的首要任务。他在《金匮要略》开篇便提出“上工治未病”,强调通过药疗、食疗、体疗、针疗等方法来扶正祛邪,促进健康 顺应天时: 张仲景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有机联系。他提出“君
    尚承元 1-6
  • 5
    父亲眼底出血两个月了,左眼几乎看不见了,很是痛苦,现在右眼也有点出血,头也晕的,心脏总是哄 哄 哄的跳动声大自己都能听见,针灸也扎了,没有缓解,也喝过很多中药,不对症,反反复复的,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哪位医生对这个病有研究,或者知道哪里治的好。请在评论区留言,我每天都在看贴吧,谢谢大家!好人一生平安!
    纹哇焕 12-24
  • 4
    目前带着母亲在南京军总这边的普外住着院,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结肠以及紧挨着大肠的小肠都有梗阻,然后横结肠还下坠到了盆腔,小肠里面很多气体,同时母亲还有严重营养不良,160的个子目前不到70斤,甚至仅从肠道CT上都能看出来人很瘦。目前在军总医院这边,大夫给的治疗方案是静脉输营养液加一些电解质,然后就是灌肠。但是灌肠几乎没有效果,因为太深的地方灌不到。可以说保守治疗基本没啥效果,但是手术的话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基本
  • 9
    咳而引肋下痛,十枣汤主之。呵呵中医吧的蠢猪居然用柴胡
    pu_dw 11-10
  • 6
    请问这三种能一起吃吗?谢谢
    Doct0r 9-27
  • 2
    首先说下我个人的愚见吧,阳对应能量,阴对应物质,就像你要烧一锅水,阳就是底下的火焰,阴就是里面的水,而中医里说的气就是吸收了阳能量之后的阴,也就是水蒸气,这点用物理学也很好解释,液态水要变气体需要吸热,蒸发的过程吸热,也就是吸收了阳的能量。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那任何中药应该都不存在直接补阳和补阴的效果,因为在我看来中药的作用只是利用其药性去引导人体做一些方向上的调整,喝下去的补阳汤药并不是能
    jokerwv 7-23
  • 7
    不知不觉中《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已抄完。可否算是拜入仲景门下?学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孜孜不倦。
    Yuren 7-11
  • 0
    危险性会不会大大降低。或者体弱之人用十枣汤0.5,加一克大戟,增加小便量,安全方面就行了吧?
  • 0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日+尧 5-20
  • 2
    张仲景根本说话不算话 说好上够多少天交社保 直接把我社保停了 要怎么投诉他们公司的员工 既然停了 为什么还要扣我社保的钱
  • 14
    现在正吃小柴胡汤,但没见到效果,大神们怎么调理调理啊
  • 1
    传播中医文化,大家交流一下啊!《伤寒杂病论》为什么叫《论》,没叫《经》?
  • 0
    至少能引起我的兴趣,收集到我写的医书里面
    内科圣手 11-12
  • 2
    PS:以下全部是借鉴和摘抄,是第一人称写的,但不是我写的。 根据书籍,这个方子,叫小柴胡汤。这个分量不是原文的分量,是我通常使用的:柴胡9克、黄芩6克、党参6克、法半夏6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2枚。我通常的熬药方法是:水五碗,熬剩两碗,早晚各一碗。 现代人压力特别大,结果出现了无数很奇怪的病症,怎么调理都很难见效,让人伤透了脑筋,比如有突然呕吐的,有头晕到无法站立的,有失眠到每天睡两个小时的等等。 那么
  • 0
    左侧少腹,腹,天枢左,时有时无的这种气,热敷会乱窜,就会排气,会排多点,是不是寒,喝了小建中,附子理中汤,这个气还是窜的不舒服,吃饭也会有感觉是不是胀满,各位请教,有什么方,
  • 0
  • 8
    桂枝茯苓丸被滥用
  • 18
    大家知道张仲景治疗鼻炎的方子吗? 我鼻烟不是很严重,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有一只鼻子不通气,白天要好些,不是很明显,一般感觉不到,大家
    独木成舟 12-28
  • 3
    网上好多种,不知道哪种配方对啊
    挽风先生 12-22
  • 8
    叶天士治病为何不开经方?
    内科圣手 11-12
  • 27
  • 0
    《伤寒杂病论序》 作者:汉 祖师爷张仲景 原文: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
    泠然1_ 11-9
  • 1
    二十世纪最大的医疗骗局
    T... 9-3
  • 15
    水饮证常常是很麻烦的
  • 0
    张仲景根本说话不算话 说好上够多少天交社保 直接把我社保停了 要怎么投诉他们公司的员工 既然停了 为什么还要扣我社保的钱
  • 2
    请问《伤寒杂病论序》第三、四段是张仲景写的吗?
    ndoh543 4-19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仲景时代

目录: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