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吧
关注: 111,331 贴子: 191,707

至道之宗,奉生之始

  • 目录:
  • 国学
  • 7
    ——卦启天地之门   《黄帝内经·八卦·易》作为《亖易·真》与《全息·序》的承续之作,以“八卦”为枢纽,贯通《黄帝内经》的医学精髓、易理的宇宙法则以及全息理论的时空维度。本书以“卦象即生命密码”为核心命题,通过八卦的阴阳爻变与六十四卦的推演系统,构建起从宇宙宏观到人体微观的全息诊疗体系,揭示人体与时空共振的深层规律。 一、八卦与全息宇宙观     卦爻全息:一卦即万象   依《全息·序》中“一即一切”思想
    黄毛小儿 03:09
  • 9
    请问原著黄帝内经哪个版本好?
  • 4
    主治各种虚病,因果业障病,附体病,冤亲债主病。外邪病。各种仙家病。几年几十年都没治好的可以找我结缘。没有我治不好的虚病。一次结缘,保你一生。你前世如果是上届的尤其是在上届担任过职务的人由于受罚转世下来历练的身上的冤亲债主的数量都无法预估(就像人间的执法人员一样你不知道你一生抓过多少个犯罪分子)。这些你前世抓过的或者恶意伤过的误伤的所有灵体都会在你今世力量最薄弱没能力的时候找你讨报,这些冤亲债主讨报
  • 18
      本篇、作为《全息》系列的第八篇,以及最后一篇。内容、旨在涵盖《八》、《九》、《七》、《十》的不可思议,以及最终强调《二》的关键性。 ————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义理博大精深,涵盖了医学、哲学、养生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七十二般变化之精妙。以下是对其义理变化的一些概括: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认为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阳互
  • 1
        受众   主要包括中医医师、中医学生、中医研究者等,他们对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有浓厚兴趣,以及希望了解中医哲学和疾病治疗原则的人群。     摘要   《标本病传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主要论述了疾病的标本关系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探讨了疾病的传变规律与预后。全文以疾病的标本和病传为中心议题,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知识点   疾病的
  • 1
      文档的目标受众似乎是学习或研究中医理论和脉象诊断的人士。文档内容涉及中医五行理论、五脏六腑、脉象、色泽、以及一些病症和诊断方法。这些信息对于现代医学从业者或对传统中医感兴趣的人来说可能是有价值的。   相关问题:   请问五脏分别对应哪五种味道和五种颜色?   当人体出现痹厥症状时,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   文章中提到的五决是指什么?   根据文档,哪些脉象的出现预示着可能患有心脏或肺部疾病?
  • 0
    麻黄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桂枝汤证,寒在血管外、腠理内之体液中,故脉浮而不紧。此证寒入血中,血中水不外溢、无以为汗,寒闭血脉故脉浮而紧。故用麻黄迫血中水外溢,作汗以送寒外出;桂枝行气、甘草补气、杏仁宣肺共助麻黄发表。用杏仁宣肺,防止麻黄倒逼血中寒袭肺。 古法先煎麻黄,故用量大;
    唐融儿 4-28
  • 0
    1 桂枝汤类 1.1 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营气强、卫气弱。营气强迫血中水外溢于体液,卫气弱使腠理开而汗出。故用白芍敛营,增加静脉回血;炙甘草温中补气,桂枝利尿升阳、温经通脉行气以实卫;生姜发散
    唐融儿 4-28
  • 0
    中医强调,一定要忌寒凉的食物。贪食寒凉会有什么后果呢?下面有个案例,朋友的母亲,贪凉,喜欢喝啤酒。前一阵,感觉燥热难当,打开冰箱,拿出啤酒,就喝了两罐。很快就感觉到难受,打120去医院,检查结果是心衰、肾衰。一周后指标不降,马上就尿毒症了,医院都准备透析了。朋友就求救于中医。中医说,寒凝中焦,郁火不能外出引起的。用中药升散郁火,一周后指标正常,就出院了。由此可知,贪凉是健康大忌。
    jkl33500 4-27
  • 1
    倪海厦中医全套 https://pan.quark.cn/s/d084dcbccf87 提取码:gLWG
    歆遥 4-27
  • 174
    《黄帝内经·素问》朗诵文白版全集汇总: http://www.dlxyjf.com/article/2150465 鉴于百度“和谐” 许多帖子无法发出,故一并整理至此
    歆遥 4-27
  • 15
        引言   “性命双修”,这一源自道教的重要教义,强调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修炼,旨在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至高境界。在此思想立场下,我们重新解读《圣经·创世纪》,不仅能探寻其蕴含的深厚智慧,还能从中汲取对现代生活极具启发意义的身心修炼之道。     第一部分:万物的起源与人类的堕落(1:1-11:9)——性命双修的原始图景   1. 创造天地万物(1:1-2:3)——性命合一的完美状态   起初,天地混沌,上帝在六日内创造
  • 1
      文档的目标受众可能包括对中医、古代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以及不同地域与疾病和治疗方法之间关系感兴趣的读者。这可能涵盖学生、学者、医疗从业者以及对传统医学和地理环境对健康影响感兴趣的广大群体。文档讨论了不同地域的特性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疾病模式,并介绍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古代医学思想和整体疗法的概念尤其重要。   相关问题:   黄帝问岐伯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东方之
  • 15
    我有张其成讲内经的全套音频资料,是在喜马拉雅下载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我。
  • 1
      文档的目标受众似乎是古代医学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尤其是那些对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感兴趣的人。文档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治病方法的区别,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理解色脉的重要性。此外,文档中还涉及到了一些专业的医学术语和概念,这表明它可能是为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准备的。   相关问题:   请问黄帝和岐伯讨论的治疗方法“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是指什么?   据岐伯所说,为什么当今之世的治疗方法与古时不同?   在
  • 1
    黄元御人物介绍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潍坊昌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乾隆御医,被誉为“一代医宗”。他出身名门,自幼聪慧,早年立志科举入仕,却因庸医误治导致左目失明,断送仕途,遂弃儒从医,终成中医理论集大成者。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与科举之路   黄元御出身书香门第,明朝户部尚书黄福后裔,祖父黄运贞为廪贡生,父亲黄钟为昌邑庠生。他自幼受家学
  • 1
        摘要   黄帝向伯高询问关于经脉长度的问题,伯高回答说经脉的长短是根据骨骼的大小、宽窄和长短来确定的。接着,伯高详细描述了人体不同部位的尺寸和比例,包括头部、胸部、腰部、颈部、膝盖、耳朵、肩膀、肘部、手腕等。他还讲述了从头顶到背部骨骼的距离以及脊椎骨的数量和长度。     知识点   经脉:中医理论中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通道。   骨节:指人体的骨头,关节。   脉度:指经脉的长度。   君子终折:古代
  • 1
    原理卷: 溯源浚流第一 人身第二 辨证第三 诊断第四 药解卷 : 药解第五 药解第六 药解第七 药解第八 药解第九 方解卷 : 桂枝汤类第十 麻黄汤白虎汤类第十一 苓桂汤连芩汤类第十二 柴胡汤泻心汤栀鼓汤百合汤类第十三 薤白汤陷胸汤类第十四 承气汤抵挡汤类第十五 四逆汤与诸阴方类第十六 气血方与温病方类第十七 病治卷 伤风第十八 内伤第十九 肥胖与瘦积综合症第二十 疡科第二十一 伤科第二十二 杂论第二十三 附录 《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
    唐融儿 4-24
  • 1
      文档的目标受众似乎是学习或研究古代医学、养生之道以及中医理论的人士。文档中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对话,讨论了上古圣人制作汤液醪醴(即药汤和酒)的目的,以及疾病治疗和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这表明文档可能是为了教导读者中医的理念和治疗方法,或者是探讨古代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关问题:   为何上古圣人制作了汤液和醪醴却不用它们治疗疾病?   当代治疗方法有哪些,为何有时疾病难以治愈?  
  • 0
    葛根、升麻 葛根,阳明之要药。俗云葛根性寒则非矣!增液耳!柴葛纤维多,升阳布津第一。粉葛含淀粉多,善蓄水润燥。增血中水用柴葛,增体液中水用粉葛。故项背强几、血疹用柴葛,消渴、白疹用粉葛。升阳止泻用柴葛。 升麻甘寒,善入脾胃肝肠肾,增液、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能入下焦,故升举力强。能入骨,治诸骨热;能入血,治诸血热。重用釜底抽薪,善清上行之火,治诸齿舌、咽喉肿痛。清热用量宜大,升阳用量宜轻。 银花、
    唐融儿 4-23
  • 0
    桔梗 桔梗性偏温。桔梗能上行到颈部,再上就上不去了。桔梗升于横膈以上,哑门以下。扩张气管排痰,能将气血集中于胸部,也就是开胸扩肺。因其宣肺,故能平喘、透疹;因其宣胃,故能利咽、透脓;平喘利咽,与降药伍。 因其升提,可治诸泄泻滑脱之证。大肠、前列腺、肾病用它,只因病灶在下,降无可降,就只能升了,但是这种用法剂量不大。诸逆忌升者,不宜。重用可导致呕吐,有医家重用其涌吐痰涎。 杏仁 杏仁微温,泻痰平喘,寒热
    唐融儿 4-22
  • 0
    概述: 今传药书最古者,《神农本草经》也!传为神农氏作,其实乃魏晋人博采方书而纂。常言某药可常服、益寿延年,皆服食家之语。至唐有《新修本草》,宋有《证类本草》。及明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所录甚广,遂为后世之圭臬。 然此皆药者药书也!始读之欣欣然似有所得,待临证茫茫然不知所措。呜呼!医者药书何在? 后世最弊者,莫过于分类定药。其实一药常入多经、治多病,只需使引得当耳!药不误医医自误也!余勤求古训,广博
    唐融儿 4-22
  • 0
    柴胡 柴胡升肝第一,因升肝脾助运化,故能升中气,若云其升肺则谬矣。伤寒发热用量宜大,疏肝用量适中,升中气用量宜小,反佐升肝用量亦小。常规用量:5~30克。俗云“柴胡竭肝阴”,实不知药物升降佐使之道。北方野生红柴胡佳(内蒙最佳),家种者次之,南方所出者不可用。 香附、乌药、槟榔、大腹皮、枳实、厚朴 香附生用疏肝强、治在膈上,醋制能深入膈间至少腹。乌药治在膈之下,膈之上亦能温胃,重在使引。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用柴
    唐融儿 4-22
  • 0
    磁石、代赭石、生铁落、自然铜 磁石咸寒,重镇心阳,兼镇肝肾。用于阴虚或营血热者,热去、水蓄、龙潜,浮阳则沉归于肾,故有纳气之功。生用、忌煅。入丸散不宜久服;久服可入煎剂,先煎久煎。代赭石主镇肝阳,生用、忌煅。生铁落性大寒:镇阳泻火、清热解毒,生用。补铁生血、攻毒疗伤,醋淬用。自然铜伤科要药,攻毒疗伤、续筋接骨,醋淬用。 朱砂、礞石、硼砂、芒硝、石膏、滑石 朱砂重镇心阳,功同磁石;然解毒、止痉之功更胜。
    唐融儿 4-22
  • 5
    无与有 是什么: 无:哲学中常指超越具体形态的抽象存在,如道家“无”为万物根源,佛教“空性”强调事物本质非实体性。 有:具体存在的事物、现象,可感知、可描述的实体。 为什么: 二者是宇宙生成的辩证关系。如《道德经》言“有无相生”,无是潜在可能,有是显化结果,共同构成存在整体。 怎么样: 无中有有(如“无中生有”的创造力) 有归于无(如万物终归于虚无) 应当怎么做: 实践“无为”:不强行干预自然规律(如教育中的
  • 1
        受众   主要是中医学习者和研究者,以及对中医理论和人体健康有兴趣的人群。这篇内容主要讨论了人体体质中的“勇”与“怯”两种类型,以及它们与人的形态、组织结构、性格表现、发病、诊断、预后等方面的关系,对于中医体质学说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   《论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章节,通过黄帝与少俞的对话形式,详细论述了人的体质分类及其特征。文中提出,人的体质可分为“勇”与“
  • 45
    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 本篇重点论述五运六气在气交中发生的太过、不及等变化,故篇名《气交变大论》。气,指气候;交,有上下交接,彼此相合之意。气交,谓司天之气在上,在泉之气在下,五行岁运居于两者之间,阴阳二气交接汇合之处,所以称它所在的位置为“气交”。 变,在古代死丧祸乱之事皆曰变(《辞源》)。在这里指变化、变换、灾异、灾变而言。岁运通管一年之气,随司天、在泉之气的上下交互变换而变化。故司天、在泉之气的阴
  • 7
    上经:   绎客十二字精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慈和”中,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伦理价值,若将其视为个人每十年的伦理研究课题,可以对应到人生不同阶段所侧重探索的伦理维度。以下是结合人生阶段特点对每个字所代表课题的解析:     20-30岁:孝与悌   孝:此阶段多处于独立生活初期,课题可围绕“家庭责任与代际伦理”展开。研究如何在个人成长与反哺家庭间找到平衡,探索现代家庭关系中“孝”的内涵与实践方式,例如如何
  • 2
     81 廿二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火 土 金 水 木
  • 2
      王冰,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其在医学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和研究上。以下是对王冰的详细介绍: 一、生平背景   出生日期:约在唐景云元年(710年)。   逝世日期:贞元二十年(805年)。   称号: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   官职: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二、医学贡献   《黄帝内经》的整理与注释:王冰发现当时的《黄帝内经》存在“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
  • 1
    神为岳霖换仙骨 南宋时期,岳飞被奸贼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一同遭此劫难的还有:岳飞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 岳飞遇害时,三子岳霖年仅十二岁,四子岳震只有七岁。年幼的他们在广东惠州度过了二十年的流放生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孝宗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所以他即位伊始,首先为岳飞昭雪平冤,铲除秦桧余党,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追赠諡号武穆。孝宗下诏,恢复岳飞爵位,寻访岳家后人授予官职。此
  • 3
      本帖围绕逻辑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下是一个优质的专栏内容框架,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逻辑学知识:   一、逻辑学基础篇   1. 逻辑学概述   定义:介绍逻辑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分支:概述逻辑学的主要分支,如形式逻辑、辩证逻辑、非形式逻辑等,并简述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2. 命题与推理   命题:讲解命题的概念、类型(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真假值及命题之间
  • 0
    诊断 诊断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又要留意细节。把握宏观要熟读经典,体察细节要多看医案。然后勤于实践、敏于思索,才能日益精进,辨细微于毫发之间。在此不将诊断之术一一列举,只将个人有所心得之处道来。细节者,将在《病治》卷中就病而论。 进门休问荣枯事,一观容颜便得知。诊断重在细节!故望诊包含万象,患者胖瘦高矮、神情举止、动静喜好,全在观察之列。头大、脖子粗短的人,阳气不易升发,督脉常阻滞、清窍常壅塞。目凸
    唐融儿 4-17
  • 0
    由上篇可知,医学不是岐伯、黄帝讨论出来的,而是逐渐累积发展起来的。于是,经典并非不能更改,而要不断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修正理论。今天,我们已置身于历史的十字路口,焉能不有所为。 中医的本体论:天人感应、天人相通、天人合一。 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整个世界都是由精微之物组成。人与外界可以交换组成部分。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灵魂,是许多人朴素的世界观,也是中医最基本的理念。天人分离,导致了疾病、烦恼、灾
    唐融儿 4-17
  • 0
    辨证第三 辨证与辨病 古无“症”字,证的意思就是判断疾病的根据,也就是人生病的异常表现,这些现象谓之“症状”。由于一些类似的病总是出现一些相似性的症状群,这些症状群背后往往有一个相同的根本原因,导致“证”的涵义引申成:症状背后的根本原因。故有: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气虚证、阴虚证等等。于是近古以来,医家区别“症”与“证”:症指症状、症状群,证指根本原因。不管由于误会还是偶然,历史总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唐融儿 4-17
  • 0
    各位同修道友好,因为19年高维通过我完成了一本修真悟道的经书,,当时我受了太多磨难,能量很低,,几乎身体只剩一口气,,我就一边正常生活,一边看书,,书里面能量很高,,刚开始整本根本看不下来(后来结缘的书友有些能量比较高,可以整本看完),我开始看到和我自己身心灵状况有感应的就会发困,,现在我才知道是高维帮我慢慢修复身体……开始我能量太低,身体状态太差,,没有明显感到体内发热的状况,,但是前两年基本我自
  • 19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上面解释道.这个 气 是风的意思。 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气就是气 存于血液中,好比放屁通气一样的一种气。但它说是
  • 0
      最小公倍数(LCM)和最大公约数(GCD)是数学中描述整数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数学公式中,还可以延伸到对社会现象的比喻理解。   1. 数学上的必然关联     公式关系:   对于任意两个整数 a 和 b,它们的乘积等于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乘积,即:         a×b=LCM(a,b)×GCD(a,b)   举例:     若 a=12,b=18,则 GCD(12,18)=6,LCM(12,18)=36。      验证公式:12×18=216,36
  • 3
    摘要: 本文先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入手,论述了由太阳历、太阴历到阴阳合历。阴阳合历的出现,是阴阳相合思想的萌芽!但是阴阳合历并不是有意识的阴阳相合思想,殷商晚期在酉时彡日写作合文“酉彡”,还有日月同祭的合文“月彡”,说明殷商已经有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关键词: 天文,阴阳合历,十母十二子,殷商,祭祀 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astronomical calendars, discussing the evolution from the solar calendar andthe
    唐融儿 4-15
  • 1
        受众   主要面向的是对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有兴趣的人群,特别是中医学者、中医医生、中医爱好者以及从事中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     摘要   《阳明脉解》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阳明胃经病变的症状及其形成机理。文中黄帝与岐伯的对话,详细阐述了阳明脉病的特点、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为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知识点   阳明脉病的特点:病人厌
  • 1
        受众   主要面向对中医理论、特别是热病理论感兴趣的读者。这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学生、中医医生、中医爱好者以及对中医文化有深入了解需求的人群。     摘要   《热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讨论了外感热病的成因、主症、六经辨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预后及饮食禁忌等问题。该篇章详细阐述了热病的发病机理、传变过程以及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热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热病的
  • 1
        受众   主要是中医学生、中医从业者以及对中医理论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这篇文章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深入理解热性疾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及其预后的机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中医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摘要   《评热病论》主要讨论了阴阳交、风厥、劳风、风水等四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及其预后。这些疾病均为外邪乘虚侵袭所致,属于外感热病范畴。文章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形式,
  • 1
        受众   主要面向的是中医学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对中医养生和疾病防治有兴趣的人群。其内容深入剖析了人体阴阳失调(tiao2与或diao4)的机理和表现,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思路和治疗方法,是中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要   《逆调论》主要探讨了人体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及其机理。文章指出,人体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各种寒热病变。同时,阴阳的平衡与内脏的虚实密切相关,通过
  • 1
        受众   主要是医学研究者、中医从业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对中医文化和中医理论感兴趣的人群。这篇文献作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   《疟论》主要讨论了疟疾的病因、病机、发作情况、诊断及治疗原则等。文章首先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阐述了疟疾大多由感受风寒、水气、暑热等病因所致,并详细描述了疟疾发作时的症状,如先寒后热、头痛、口
  • 1
        受众   主要受众为中医学习者、研究者、从业者以及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公众。它提供了治疗疟疾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   《刺疟》主要讨论了疟疾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以及针刺治疗的具体操作。文章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形式,阐述了阴阳交争、虚实更作等导致疟疾的机理,并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经脉疟疾的针刺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的部位、时机和效果等。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4

会员: 土著老人

目录: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