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产品吧
关注: 6,142 贴子: 38,838

小耳朵亲子成长乐园

  • 目录:
  • 学校话题
  • 0
    面对孩子的“任性”、“淘气”,总会有父母会缺少些耐心。 他们不愿给孩子讲道理,头脑中想到的方法,就是妥协,好让孩子迅速变回那个听话的孩子。 如果我们给予的教育是这样的,那孩子心中会出现这样一个公式:哭闹/尖叫/耍脾气=愿望实现。 当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使用这一方法,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这种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每次想要什么,他们都能想办法得到。那些被惯坏的孩子身上,就有这样的特质。
  • 0
    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听夸奖自己的话。 让孩子学会赞美别人,是提高他们社交情商的最好方式之一。 教会孩子赞美别人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孩子认同别人的优点。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夸奖别人。 “许多人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和谐相处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儿童时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很好的融入校园生活,进入社会也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而培养孩子的社交情商,更应该从孩子身边
  • 0
    共情,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孩子能理解别人的感情。但在孩子的社交情商培养上,共情不仅是要让孩子能理解别人的感情,还要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兴趣爱好。 其实,共情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社交情商之一,相信很多妈妈都能发现,当一帮小朋友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开始哭,往往就会演变成一群孩子一起哭,一个小朋友被老师批评,一个班的小朋友都会战战兢兢。这是最好的孩子共情的例子。 孩子在情感上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提高孩子的社交
  • 0
    人都是主观性动物,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内向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也会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欲望,因为他们觉得父母愿意倾听。 社交情商低的人,走到哪里人缘都不会太好。 要怎么才能走好帮孩子提高社交情商的第一步呢? 举例,每次讲睡前故事的时候,孩子都会有很多问题,例如大灰狼为什么会说话啊?大灰狼的声音和外婆不一样,小红帽听不出来吗? 这个时候比起第一时间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先和孩子说:“嗯,妈妈也很好奇,那我们先把这个
  • 0
    “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玩耍能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他们遇到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将更具竞争优势。 玩耍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玩耍,儿童就会错过不少学习机会”。 当然,如今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最大利益,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让他们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 有些父母也会犹豫,是否应该放任不管,让孩子自己去玩。他们可能担心,在打闹或粗暴的幻想式游戏中,
  • 0
    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他们更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玩耍最明显的好处似乎是缓解压力、培养社交技能,玩耍还有第三种出人意料的作用: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嬉戏打闹也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 0
    玩耍能够消除焦虑、缓解压力,并有助于孩子应对难以预知的困难情景。 玩耍对儿童的情绪健康也起着关键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玩耍能帮助他们顺利摆脱焦虑和压力的困扰。 孩子独自一人时,很容易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玩耍方式,这可以使他们产生更多幻想,利于他们应对当前困境。
  • 0
    儿童如何从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中获益呢?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与同龄人一起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儿童与同龄人玩耍时使用的语言, 比与成年人玩耍时更复杂。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如果孩子们必须要提及眼前不存在的事物,那么他们就得用一些复杂的语言,以伙伴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 当儿童将一个虚构的圆锥形物体递给同伴,并问:“香草还是巧克力?”同伴将很难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他必
  • 0
    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 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 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证实了玩耍的益处以及它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玩耍能让动物(包括人类)学会某些技能,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
  • 0
    树苗越小越好修,孩子越小越好管。每个人来到世界的途径都是一样的。 但后天的修养却是大不相同,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 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否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跟父母有绝对关系。 “性相近,习相远”。 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给孩子涂抹上什么颜色,孩子就是一张什么样的画卷。孩子的一生是否精彩,需要父母的用心描画。 愿每
  • 0
    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内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和艰难 父母哭穷,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 父母向孩子哭穷,即使孩子长大以后,工作有钱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么美好的东西。父母向孩子哭穷,孩子长大以后,也不敢随便向朋友和恋人提要求、要礼物。父母向孩子哭穷,孩子,和朋友、恋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处在一种讨好的地位,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 这个意思并不
  • 0
    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爸妈相爱有加,脸上挂着甜蜜幸福的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才会学会宽容和理解,懂得爱和担当。 家庭幸福,是一个孩子最大的铠甲和武器。 有了家庭做坚强的后盾,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可以从家庭中汲取爱和力量,填补内心的缺失空隙,蓬勃向上生长。
  • 0
    在当今社会,社会更迭实在是太快了。即使不愿意承认,也要接受这个事实。 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变老、一天天落后。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刻,他们的未来,我们没有见过,甚至无法想象。 这些话你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女儿,学什么中文,没有前途,去学师范,毕业出来了轻轻松松当老师。我这是为你好!儿子,别去大城市打拼,回家考个公务员,有个铁饭碗。我这是为你好!女儿,你也老大不小了,再过几年,你就贬值了。赶紧嫁了吧,我
  • 0
    宝宝的嫉妒,是对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方面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究其实质,是宝宝抗压的手段。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别的宝宝。 2.别的宝宝取得了某种成功,比如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宝宝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宝宝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击、嘲弄、疏远,甚至怨恨
  • 0
    宝宝哭泣这种行为是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 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心里一定有某种情感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宝宝哭泣,有时是悲伤的情感在起作用,有时是因为恐惧,有时因为寂寞,有时是感觉到痛或热。 不管宝宝内心有什么情感在起作用,总之是想让父母安慰他、同情他,是幼儿的依赖心理所致。 因此,仅仅劝宝宝停止哭泣,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情感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当宝宝哭泣的时
  • 0
    宝宝向父母撒娇是依赖、取悦父母的一种表现,也是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本能方式。 通常情况下,宝宝撒娇的程度与父母的抚养态度关系密切,也就是说,父母对宝宝撒娇反应及时,宝宝就更爱撒娇,反之,宝宝就会收敛,因为他发现这种方式对父母不管用,于是寻找其他方法。 幼儿向父母撒娇属于正常,但过度撒娇的确有害。 比如,宝宝生病时容易撒娇,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宝宝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宝宝吵闹、撒
  • 0
    宝宝脾气大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坏习惯。 被父母溺爱的宝宝,愿望总是被轻易得到满足,如果父母满足起来有困难,只要宝宝表现出伤心、难过的样子,父母马上妥协,那么孩子就知道了: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 从学会自己走路的时候起,宝宝便萌发了自我意识,经常与父母的意愿发生冲突,但宝宝不会申明原因,说服父母,与父母谈判,他本能地要控制局面,于是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这
  • 0
    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 宝宝从婴儿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 父母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父母也有可能是执拗的。 家长应该理解宝宝,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火采取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因为这种没耐心的专制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反感。 父母的束缚、压制,会使孩子觉得
  • 0
    “你越早开始正确应对始于5个半月的需求性啼哭,越有可能避免宝宝在3岁前成为一个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一岁以后的孩子会为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和亲近需求,用哭闹等各种方式影响照顾者的行为。 也就是说,大一些的幼儿哭闹或求抱,确实是有目的性的,有些或许也带着不合理的需求。 但,父母与其担心“多抱是否会宠坏孩子”,还不如仔细思考孩子“哭闹渴求拥抱背后的需求”。 如果需求是合理的,父母自然应该给予满足。 如果孩子是无理
  • 0
    0-1岁是宝宝形成安全感,懂得爱的最为核心的关键阶段! 0-5月龄的孩子是透过自然反射性的微笑、哭闹、吮吸等行为,吸引照顾者的注意。 哭就是小婴儿的求救信号,饿了困了渴了尿了,如果得到妈妈一次次及时而温暖的回应,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建立起来了。 6-12月龄的孩子开始出现分离焦虑,这也是宝宝与妈妈之间健康关系的证据,这个阶段心理学叫做:“物体永恒性的培养”。 物体永恒性是指宝宝了解物体是永恒存在的,开始认识到物体是独
  • 0
    “孩子智能发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养成,主要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频率和准确性。另外还发现,经常被父母抱着或背着的孩子,与父母交流的频率和准确性是最高的。” 换句话就是,在孩子的心里,抱=交流回应=爱。 他们在父母的拥抱里吸取并衍生所有的正能量,包括且不限于:爱,温暖和力量。 你不抱我,就是不爱我;你爱我,就会抱着我。孩子的理解就这么简单。
  • 1
    听说学习编程的孩子会更细心和耐心,有了解的家长吗?火花编程好不好?
  • 1
    少儿编程的培训机构哪个好,火花编程适合7岁的娃吗?
  • 0
    没得到过父母拥抱的人,是什么感觉? “从我记事起,我父母就从没抱过我,没亲过我,其实也没有虐待我打我,给我吃穿用度都挺好的,但我就是和他们不亲,大学毕业后我就去了远方,很少联系,有时候也想打个电话,但实在没什么话聊。一年也就过年回去几天,和他们呆着觉得很尴尬,很孤独。就是那种明明有父母有家,却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没有归宿感,周围都很热闹,我却从心里觉得寂寞,怎么填都填不满。” 父母常常担心多抱孩子会使
  • 0
    《巨人约翰》 适合4-6岁亲子阅读。这是一部关于友谊的绘本。被称为最懂得尊重儿童智慧的作家,凯迪克金奖得主阿诺德·洛贝尔以简单、优美的文字和艺术表现,勾画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充满温馨、趣味及哲学思考。《巨人约翰》会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温情故事。
  • 0
    《圆圆和点点的家》 适合0-3岁亲子共读。圆圆和点点在室外有了新家。他们不让其他小动物靠近。但是到了睡觉的时候,他们好孤独。他们叫来了小动物们,大家一起挤在新家睡觉,这下很温暖、不寂寞了。这是一本教会孩子克服独立睡觉的恐惧以及学会分享事物的亲子绘本。
  • 0
    Pete the Cat:Rocking in My School Shoes Pete the Cat 穿着两双亮红色高帮鞋,一个背包,一个午餐盒、一把红色吉他。这只慵懒的潮威蓝猫已经准备好去学校,没有什么会让他烦恼!什么?你说第一次去新的地方、食堂里嘈杂拥挤、操场上熊孩子乱跑、各种麻烦的活动?不会!Pete猫就是如此厉害!Pete一路吃着火锅唱着歌,随遇而安闯校园! Pete the Cat:Rocking in My School Shoes 非常适合4岁以上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你甚至可以在出版社的网站上下载Pete猫的劲歌
  • 0
    Chu's First Day at School Chu,这只人见人爱的熊猫宝宝最早登场于系列作品Chu’s Day,现在又来逗小孩子们开心啦!2-6岁的小孩子一定会笑得在地上打滚。Chu在幼儿园第一天的各种状况外活脱脱一只宝货,小孩子看了笑也来不及,入园的焦虑与不适忘也忘记了。笑过以后,孩子们还会从Chu的囧事中学到幼儿园生活的一些基本经验。
  • 0
    The Kissing Hand 小孩子对于环境变化会非常焦虑,入园就是孩子最近会直面的一大焦虑源。Kissing hand可以帮助3-8岁的孩子缓解这种焦虑。故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名为Chester Raccoon,小C非常害怕去幼儿园,所以他的妈妈告诉了他一个家族秘密——吻手的故事。 知道了母亲的爱会一直伴随左右,小C感到非常心安。和你的孩子一起翻阅这个故事一定会给孩子带去相同的暖心体验。
  • 0
    孩子早晨磨蹭,看起来是件烦心事,却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 我们可以想:“这孩子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磨蹭、拖沓,我真是受够了!”也可以这么想:“孩子能力还不足,没办法像大人那样高效,没事,妈妈帮你做一些减轻难度的准备工作。寒冬的早晨起床不是件容易的事,连我们自己也会偶尔懈怠,何况孩子呢?没事,妈妈陪你说说话,帮你清醒。” 你瞧,一念之差,态度导致的行为截然不同,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说到底啊,是我们
  • 0
    闹钟响了,准备也做好了,接下来,咱们可以用唤醒游戏,让孩子在好心情中起床。 婴儿时期的抚触、对话大家还记得吗?我们的唤醒游戏就借鉴了这样的方式。 用轻松有趣的对话代替心急火燎催不停,能让孩子顺利从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带着一份好心情起床。 另外,你也可以在孩子按时起床后,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励。借助孩子喜欢的活动,让起床变成期待,也是一种唤醒。
  • 0
    当我们抱怨孩子起床慢吞吞磨磨蹭蹭时,一定要考虑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能力差距。 比如,以成人的能力来看,做事情完全可以一鼓作气嘛,出了被窝就穿衣,穿好衣服就洗漱……孩子偏偏很慢,不情不愿地爬出被窝,还要发会呆,好不容易拉回神,又开始叫嚷不要穿你拿过来的衣服。 套上衣服,扣子又错位。你忍着气重新帮他扣好,终于可以洗漱了,洗脸时他拧开水龙头,弄湿毛巾,一不注意,水弄到了自己身上。是不是很崩溃?可这就是孩子啊
  • 0
    2-7岁的孩子,思维活动是具象的,眼见为实是这个阶段孩子遵从的原则。 用可视化的规则来代替“催催催”。 可视化规则就是孩子看得见的规则,比如闹钟,看得见摸得着,时间都是固定的,到点就叫。 又比如国外很多家庭常用的morning routine,贴在墙上,孩子一目了然。 比起大人时而急时而缓,不靠谱的“催催催”,孩子更认可稳定、可见,有一贯性的规则。 温馨提示:可视化规则贵在坚持,养成习惯。不要一天准时,一天不准时,那就和口头催
  • 0
    孩子刚去幼儿园心情难免会紧张,可能会吃不好饭,我们不用在意孩子吃了多少,只需要每天接孩子的时候聊天一样的问一下孩子:今天吃了什么?如果孩子饿的话可以回家和家人再吃一顿。 不要经常给孩子零食吃,让孩子养成回家吃零食的习惯,这样孩子有可能会在幼儿园不好好吃饭等着回家吃零食,养成这种习惯就很难纠正了。也不要给孩子晚上吃的太油腻,过分油腻可能让孩子消化不良,影响孩子的健康。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
  • 0
    要及时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宝宝长大了,可以去幼儿园了”,切忌用幼儿园和老师吓唬孩子,让孩子内心加重恐惧。也不要问孩子:今天老师说你了吗?在幼儿园有犯错吗?这样的问题在无形中就是对自家娃的一种否定。 很多孩子正是因为看到或听到别的小朋友哭才开始哭的,这个时候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要鼓励孩子,比如“宝宝最勇敢”、“宝宝最坚强”等。当孩子讲述时,家长应耐心听,并不时鼓励或赞同。这种交谈既是发展孩子言
  • 0
    入园既然开始了,就不要走走停停,不要因为舍不得,不忍心等理由允许孩子在家休息几天,这样只会让孩子的焦虑心理更加严重,孩子如果一说生病就不送幼儿园的话,就会强化孩子的逃避心理。 如果孩子生病只是轻微的,并且是逃避去幼儿园的话,请家里的祖父母千万不要以“明天不去幼儿园”来安慰孩子,要做到全家统一口径。 也可以联系小区内几个一起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早上一起上学,这也是能让孩子积极去幼儿园的一种办法。
  • 0
    家长在孩子入园以后要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不要给老师一种“送去了幼儿园全都你负责”的态度,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行为能影响孩子的终身,所以积极配合老师工作,有活动日也尽量出席,毕竟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还是要时时刻刻紧盯着呀,一方面也能了解娃的状态,一方面给老师留个好印象。
  • 0
    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去了幼儿园以后要接触的是老师和同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家人一样照顾自己的娃,就比如上厕所等细节的事,都需要娃自己清楚的表达,不要害怕,大声的表达出来。 提前给娃灌输:自己大小便是很正当的要求,并不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事情,应该大胆的告诉老师,家长和孩子也可以提前在家里做模拟的游戏,父母可以扮演老师,训练一下娃大小便时的表达能力。 假如娃在幼儿园里已经有了尿裤子的经历,也不要嘲笑批
  • 0
    入园之前我们可以对娃讲一讲幼儿园的故事,在平时的谈话中,充满着对幼儿园的向往和憧憬,让孩子感觉幼儿园是很多小伙伴在一起成长的地方。例如:幼儿园有很多孩子可以一起和你玩、幼儿园里好玩的玩具很多等。 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走走、看看,看一下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并且都介绍给孩子,让孩子提前看到幼儿园的环境,消减少入园前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 0
    让我们的娃尽可能的和更多人的去接触,作为父母要有意识的离开一段时间,可以让其他家庭成员轮流带娃玩耍,而不是事事都必须依赖同一个人。 与此同时,也要让娃多接触社会环境,周围环境,比如多去亲戚家串串门,多和邻居打招呼,和校小区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多多接触,把娃的精力分散开,也能让娃体会到和同龄人相处的乐趣。 即使发生像抢玩具这样的争执,也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去解决,家长可以在旁边进行引导,让娃学会与人分享,
  • 0
    幼儿能在入园前习惯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独立吃饭、学会简单穿脱衣裤、自理大小便等,我相信每个父母都不忍心让自己的娃这么小就开始独立,但是总有一天娃要长大,我们必须狠下心来让娃学会自理。 幼儿学会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后,会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增强自信,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入园分离焦虑。
  • 0
    如果父母害怕孩子受伤,孩子做任何事,父母就表现出担心或者恐惧的表情,那么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变得 内向,胆怯。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要去阻止或杜绝孩子去哭泣,我们无法掌控孩子一个人时所处的未知环境,也不能通过焦虑去解决问题。 我们只能在平时帮孩子储备能力,让孩子面对未知时,能自己处理,在孩子离开时给予孩子信心,在孩子回家时给予爱和鼓励。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比任何教育手段
  • 0
    公共场合的东西,谁先拿到谁先玩,请等待,物权是属于公共的 当我们带孩子到游乐场等户外去玩时,通常有一种普遍情况,孩子们因为公共的东西争执起来。这也要分几种情况: 公共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当孩子为了公共玩具争夺时,我们要问孩子:谁先拿到的?谁先拿到,谁先玩。对没有拿到的孩子说:请耐心等待,等玩完了,就轮到你玩了。如果要玩的孩子比较多,可以帮助孩子排排队,然后告诉正在玩的孩子:请你玩完给其他孩子玩可
  • 0
    其他孩子的物品,物权是属于他人的,要尊重他人的物权。 1、请我们的孩子主动去征求对方孩子同意:请问,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 这时候,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理性地接受建议,抢其他孩子的东西,首先遭到妈妈的拒绝,心情难以平复而引起哭泣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候要允许孩子哭泣,陪伴孩子哭泣,或者将孩子带离现场,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慢慢沟通,万万不可训斥孩子。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尊重孩子的物权,孩子就有了一个概念
  • 0
    孩子自己的物品,物权是属于自己的,要保护孩子的物权。 1、属于孩子的东西,要由孩子说了算。比如孩子玩具、水杯等,在家里给孩子开辟出一片空间,孩子可以自由地安排玩耍。 2、父母需要使用孩子的物品,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请问,我可以用你的东西吗?孩子有权利选择同意或者拒绝。 3、家里有其他孩子来玩,想玩孩子的东西,要经过孩子的允许。未经允许而发生争执和抢夺,要平和地阻止。并对抢东西的小朋友说:这个东西是XX的,
  • 0
    父母的行为:常常忽略孩子的对物品的所有权。 孩子的心声:我要拥有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我要争取我的权利。 我们除了忽略孩子的对物品的所有权,我们更忽略孩子的感受,没有站到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试想一下:我们把孩子带到世界上,可是在家里,我们却没有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尤其是3岁前的孩子。潜意识里,家是属于我们的,不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在家里这也不能动,那不能动,家里的地面一尘不染,家里的东西摆放的
  • 0
    我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孩子是个爱分享的孩子,带孩子出去玩的,总是喜欢让孩子分享,如果孩子出现不爱分享的时候,有的家长会觉得很没有面子。 这里,需要切记的一点还是:尊重孩子当下的表现,尊重孩子的物权。如果分享的物品是孩子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候,不着急不强迫让孩子学会分享,孩子只有对物品的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才愿意将自己的物品分享给别人。如果我们不顾孩子的需求而强行要求孩子分享,孩子就会对他所拥有的物
  • 0
    孩子刚开始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最常见的行为是:爱抢别人的东西,或者被别人抢东西,或者因为抢,两个孩子发生抓扯等等情况,很多家长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处理。 错误的处理方式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先把孩子拉开,然后按照成人的规则来处理事情;或者以其中一个孩子的“哭”为解决问题的着手点,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哭了,没哭的孩子要主动地“让”着哭泣的孩子。 可是,即使每次把孩子拉开,争执中的孩子并不知道下一次如何面对这类
  • 0
    有娃的家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孩子明明说吃饱了饭,不愿再吃了。但父母还是担心孩子吃得不够多,总要催促着再多吃一口;甚至端着饭碗追着孩子跑,能多喂一口就多喂一口... 但其实,孩子在1岁半以后,就能明显感知饥饿和饱腹了,如果孩子说吃饱了,家长就没有必要再喂了,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吃撑。 孩子吃多少饭,要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强迫他多吃。 要知道,吃太多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影响肠胃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 与所有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同志

目录: 学校话题